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閭丘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閭丘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閭丘姓由來是什麼?
1、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邾國閭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尚友錄》中記載:“邾國閭丘氏食邑於閭丘”,說明閭丘是“以邑為氏”的。實際上,春秋後期,在邾國(今山東濟寧鄒城)境內的閭丘邑,原為齊國之地,周簡王姬夷十四年(晉悼公姬周元年,齊靈公姜環十年,公元前572年)爆發的晉攻齊之戰中,其地為邾國乘亂所佔。
周靈王十九年(魯襄公姬午十九年,邾悼公曹華三年,公元前553年),邾國君主邾悼公居然出兵去偷襲強鄰魯國,但很快即被魯國的報復還擊打得慘敗。後來居於閭丘邑的一位邾國大夫則叛逃到了魯國,並將其所轄的邾國漆邑、閭丘邑奉獻於魯襄公,之後成為魯國大夫。至於是哪一位邾國大夫,在史籍書《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中有明確記載:“春閏正月,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杜預注:“庶其,邾大夫,以邾邑漆、閭丘奔魯,故言竊邑畔君以要利也。”從地理位置分析,近代學者楊伯駿在《春秋左傳注》中指出,古漆邑在今山東省鄒縣的東北部,而閭丘邑又在漆邑東北十里,因此其大致在今東曹村至西朱村一帶。在成為魯國的漆城後,閭丘之地則被併入漆邑,在《左傳》中後來僅記載“城漆,有閭丘亭”。
居住在閭丘之地的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閭丘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閭氏、丘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不過,閭丘住民中或為莒國人、或為邾國人、或為齊國人、或為魯國人,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2、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嬰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二)閭丘姓的始祖是什麼?閭丘姓是誰的後代?
閭丘嬰。閭丘是春秋時期邾國的一個地名,那時有個貴族被封在這裡做首領,他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在古籍《尚友錄》中記載,因為邾國一個叫閭丘的貴族被封到那裡,他的家族昌盛起來,便形成了閭丘複姓。該地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後來邾國被楚國吞併時,閭丘的公族逃到了齊國。春秋時期,齊國出了個名人叫閭丘嬰,他的家族又昌盛起來,然閭丘嬰的後代都不忘他們原來是邾國的貴族,所以這個家族在家譜上的堂號就記作“邾郡”。邾國是被楚國併吞的,楚國在春秋時很強大,而邾國是個小國,那時周朝廷已經管不了強大的諸侯國吞併弱小諸侯國的事,只好聽之任之。閭丘氏後人奉閭丘嬰為閭丘姓的得姓始祖。
(三)閭丘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閭丘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閭丘氏複姓是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但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八位門閥。
閭丘氏族人早期活動於山東地區,漢、唐之際在今河南省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唐、宋時期,陝西、河南均有閭丘氏族人的活動蹤跡。如今北京、上海、日本等地有少量閭丘氏族人分佈。
邾國的地理位置在現今的山東省鄒城市、滕州市等魯南一帶,以鄒城市為主。首都“邾”位於現今的山東省曲阜東南方的南陬村。按史書記載,曹安(顓頊的後代)為陸終第五子。周武王時,封其後裔曹挾於邾,且為附庸,建立邾國。所以,邾國為曹姓國,其爵位為子爵。西周時期,因為邾國長期受到魯國壓迫,後來一度投靠晉國以求庇護。至魯穆公在位時,邾國改稱鄒國,降為附庸。春秋時期,春秋時期,邾國逐漸強大,稱“邾婁”。後來,邾國為楚宣王所滅。最後邾國約在戰國中期滅亡。(按《世本》的說法邾國為齊所滅,但按地理位置而言邾國較有可能亡於楚。但還沒有可靠史料顯示邾國亡於何國、何時。而最後關於邾國的記載見於《孟子·滕文公》。)
(四)閭丘姓郡望堂號有哪些?閭丘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2、邾國:一稱鄒國、邾國郡,商、周時期古國名,其時領地在今山東鄒縣一帶。春秋時期楚國滅邾國,遷其國君至今湖北黃岡一帶,遂稱其地為邾邑。秦朝時期在該地設邾縣,東晉朝末期被廢黜不再。
堂號
1、邾郡堂:以國立堂。
2、頓丘堂:以望立堂。
(五)閭丘姓家族名人有哪些?閭丘姓歷史名人簡介
1、閭丘先生:(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齊國隱士。齊桓公在社山打獵,和十二位父老慰勞桓公,桓公為他們免租免役,他未加致謝,且要桓公賜以富貴壽考。說:“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賑之以時,臣得富矣;令少敬長,臣得貴矣。”桓公聽取其主張,與管仲謹修政教,終成霸業。
閭丘子曾著書十三篇,惜已亡佚不再。
2、閭丘衝:字賓卿;高平人(今山東金鄉西北)。著名西晉詩人。性通達,好音樂,清平有鑑識,博學有文義,王衍譽之為“高才”。曾任太傅長史。晉太安二年(公元305年),為散騎常侍,奉惠帝命至成都王兵營勞軍。晉懷帝執政時期任尚書、光祿勳。後在“永嘉之亂”中遇害。《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二卷,已佚。今存《三月三日應詔詩》二首、《招隱詩》一首,載《藝文類聚》、《初學記》;另有《武悼楊皇后服議》一篇,載《晉書·禮志》。
3、閭丘胤:著名唐朝大臣、詩人。閭丘胤師禮寒山子。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台州刺史閭丘胤,到任抵達達台州州治臨海縣後,安頓好眷屬,眾官接風剛結束,他便帶著隨從匆匆地往天台縣國清寺,尋訪寒山子去了。閭丘胤為何要如此匆忙呢?因為離開京城長安就任時,遇到國清寺高僧豐幹禪師說:“國朝將從太平轉向戰亂,國勢由盛變衰,只有佛能解救人間之苦難。天台有活菩薩出世,這就是‘文殊師利’化身的寒山子,你不可錯過這個機緣。”並送給他一些寒山子的詩偈。所以,他剛到任便一心參拜寒山子。對於這段歷史,閭丘胤所撰有《寒山詩》一首:“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4、閭丘方遠: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安徽宿縣)。著名唐末五代時期道士。十六歲時便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時,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復詣仙都山隱真巖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三十四歲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宮葉藏質。據稱得真文秘訣。閭丘方遠在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釋《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將卷帙浩繁之《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精選節錄為簡明讀本,名之曰《太平經鈔》。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錢塘彭城王錢霮籠絡高道,訪方遠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居之。錢霮在所撰《天柱觀記》中,讚揚閭丘方遠“實紫府之表儀,乃清都之輔弼”。為此,唐昭宗李曄降詔褒異,並頒命服,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由是顯聞吳楚。南唐沈汾在《續仙傳》中記載稱:閭丘遠近從學弟子二百多人,其中會稽夏隱言,譙國戴隱虞,滎陽鄭隱瑤,吳郡凌隱周,廣陵盛隱林,武都章隱之,皆傳道要而升堂奧者。廣平程紫霄,應召於秦宮,新安聶師道行教於吳國,安定胡謙光,魯國孔宗魯,十人皆受思真煉神之妙旨。閭丘方遠是弘揚道教南嶽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別是他輯錄的《太平經鈔》,作為一部較完好的《太平經》節鈔本,在《太平經》已經嚴重散失之後,還能大體上顯其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