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茶之人,都想買到好茶,但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鑑別,也講究“望 聞 問 切”,需要一定的茶葉知識。那麼如何鑑定茶葉好壞?茶葉的鑑定方式有哪些?買茶有哪些禁忌?買茶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一起來看看。
一、茶葉的鑑定方式有哪些?如何鑑定茶葉好壞?
1、嫩度
一般嫩度好的茶葉,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
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只適合於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
這裡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採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的。
因為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綠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製茶。
2、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
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
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
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3、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
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4、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
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
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5、淨度
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製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淨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
此外,還可以透過茶的幹香來鑑別。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幹香和溼香也有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來定,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
最易判別茶葉質量的,是沖泡之後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所以如果允許,購茶時儘量沖泡後嘗試一下。
⒍嘗味觀湯看葉底
茶湯一般以濃醇鮮爽、回味帶甜為上品,淡薄粗澀為下品。湯雖然顏色有異,但不可渾濁噪雜,透亮清冽為上品。
在品滋味的同時還要觀察葉底。觀其葉底,完整、柔軟、厚實、鮮嫩顯芽為好,葉底單薄、粗硬、色澤暗為差。烏龍茶的葉底一般是七分綠、三分紅邊。
若是特別偏好某種茶,最好查詢一些該茶的資料,準確瞭解其色香味形的特點,每次買到的茶都互相比較一下,這樣次數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關鍵之所在了。
二、買茶有哪些禁忌?買茶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忌買“茶名”
現今茶市上,不管什麼茶均冠以“大名頭”,凡烏龍類即“鐵觀音、凍頂或大紅袍”,凡扁炒青即“龍井、大方”,凡纖細者即“碧螺春”,凡肥碩的就是“黃山毛峰”…….茶友當清醒,名茶不是土豆,遍地都是。
2:忌買“包裝”
差勁的茶包裝得再“金碧燦爛或古色古香”,瓷瓶、錫罐、紅木盒……,真可謂金玉其外,也是敗絮其中,要注意區分。
3:忌買“大全”
有些茶商把各類差勁茶整合,加上所謂“高雅、精品”包裝,命名為“五大名茶或八大名茶或十大名茶”,茶友切忌之,若想品全各類名茶,得下點功夫。
4:忌買“地名”
到茶鄉,尤其是旅遊景點,如黃山、廬山、武夷山等,包括去臺灣、日本,在散攤或所謂茶農家購茶要謹慎,這些茶有可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價格不實。
5:忌買“等級”
極品、神品、大金獎、特級等常常被印刷在茶的包裝上,殊不知若真是此類茶,金何止千萬。茶的等級,國家有明確劃定,現已被一些茶商搞亂了,茶友們要小心!
有的商人會在等級上大做文章,如臺商對凍頂茶,分級由高到低為:極品、比賽大金獎、比賽金獎、比賽銀獎、比賽特級茶、比賽茶、特級茶,在其中,本應屬高階別的特級茶實為最末等。
當然,並不是說凡是提到以上詞語的都不能買,而是不能奔著這些頭銜買,你買的是茶,喝的是茶,應當以茶葉的品質為主,不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