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聶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聶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聶姓由來是什麼?
1、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衛國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採於聶(今河南省濮陽),子孫以地為氏。
2、出自姜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一說河南清豐縣北)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3、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4、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
(二)聶姓的始祖是什麼?聶姓是誰的後代?
出自姜姓,得姓始祖姜子牙。
(三)聶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聶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西周後期,聊城、德州、濟南、泰安、濟寧分部較多。
東周末至秦代,邯鄲、安陽、濮陽較多分佈。
漢代,往河南、山西兩省較多分佈。
北宋時期,約有9萬人,排宋朝百家姓127位,主要分佈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南。其中在安徽最為集中,佔總聶姓人口28%。
南宋時期,北方多戰亂,江西、安徽、江蘇較多分佈。
元代,逐有往湖北、湖南兩省遷徙趨勢。
明代,約有18萬人,排明朝百家姓94位,逐有往廣東、雲南兩省遷徙趨勢。但總體集中在江西,佔總聶姓人口近69%。
清代,因為清初四川人口大幅消減,跟隨“湖廣填四川“的人群,向重慶江津、四川遂寧遷徙的較多。
當代,約有140萬,佔全國人口0.11%,排共和國百家姓122位,主要分佈湖南、江西、貴州、遼寧、安徽、河北、四川。其中湖南最為集中,佔總聶姓人口10%。
(四)聶姓郡望堂號有哪些?聶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指今整個山西省。
秦初(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
2、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縣)。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省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今浙江省淳安縣),後不復變。
3、清河郡:西漢太祖劉邦五年(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前43- 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市)。
堂號
1、憫農堂:山西省永濟市聶族堂號。
2、三禮堂: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聶族的堂號,人口七萬餘。
3、問政堂: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區聶族堂號。 [3]
4、東郡堂: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聶族堂號。
(五)聶姓家族名人有哪些?聶姓歷史名人簡介
1、聶芳:西周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 ,呂衡的孫子。曾任衛國少師,位列三孤。
2、聶章:聶芳的長子。曾任衛國冢宰,位列九卿 。
3、聶夷中:唐代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 詩人,曾任華陰縣尉。代表作品《詠田家》《公子行》。
4、聶冠卿:北宋歙州新安(今浙江省衢縣) 曾任侍讀學士,著《祈春集》等。
5、聶豹:明代江西省永豐縣,曾任太子太保,著《困辨錄》《雙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