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姓的起源及變遷歷史, 姓晁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晁姓的起源及變遷歷史, 姓晁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晁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晁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晁姓由來是什麼?

1、源於姬姓。是周景王庶長子朝的後代,以祖名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寵愛庶長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援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鼂、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鼂氏。晁與鼂、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3、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戰國初期,秦國有大庶長嬴鼂。大庶長,為秦國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為卿大夫,官秩一萬二千石,下屬有左庶長、右庶長。

4、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朝魯圖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的一個分支,漢義“永恆的岩石”,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侍衛,後成為一個勢力龐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內蒙古包頭市的朝魯圖德一帶,以地名為部族姓氏。

(二)晁姓的始祖是什麼?晁姓是誰的後代?

王子朝。從歷史文獻上考證,在中國古代,晁、鼂(鼂)、朝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經常被混為一用。依照《風俗通》上記載,晁姓是衛大夫史晁之後。而《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通志·氏族略》一書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鼂)。據《鼠璞》上記載,認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知道推算起來,他們的得姓至少已經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還是周文王珠姬姓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東)。故晁氏後人奉王子朝為晁姓的得姓始祖。

(三)晁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晁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三位門閥。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後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鬥。最後在晉國的干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於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潁川(今天的河南省長葛、許昌一帶)、京兆(今天的陝西省長安以東)。

今河南省的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鞏義縣、漯河市、鄢陵縣、開封市、開封縣、駐馬店市泌陽縣、虞城市、焦作市溫縣、濟源市,新鄉市獲嘉縣,河北唐山市、辛集市、南宮縣,山東省的德州市、菏澤市牡丹區、單縣、曹縣、鄆城縣、棗莊市、泰安市肥城市、臨沂市,濟寧市微山縣、嘉祥縣,江蘇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陽縣、濱海縣,浙江省的餘姚市,江西省的臨川縣、進賢縣,安徽省的蕭縣、六安市、穎上縣、寧國市、黃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賓市橫江縣,黑龍江省的五常市,雲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雲縣,河北省的唐山市樂亭縣、灤南縣,陝西省的扶風縣、寶雞市陳倉區、西安市、咸陽市禮泉縣、興平市,甘肅省的隴西縣、永登縣,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樂都區,晁馬家村,崗溝晁家村,瞿曇鎮斜溝上,中,下村,斜溝門村,窯莊村、晁家村,民和縣,廣東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臺灣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佈。

(四)晁姓郡望堂號有哪些?晁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2、南陽郡:即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1、潁川堂:以望立堂。

2、南陽堂:以望立堂。

3、京兆堂:以望立堂。

(五)晁姓家族名人有哪些?晁姓歷史名人簡介

1、晁錯:西漢潁川人,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2、晁端禮:字次膺。晁佺玄孫,晁迪曾孫。先世澶州清豐(今屬河南省濮陽)人,徙居彭門(今江蘇省徐州)。宋代詩人。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為大晟府協律而卒。其詞多詠物、頌諛之作,常與晁補之唱和,風格近周邦彥,氣魄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緻。在創制新調方面有一定貢獻。著有《閒適集》已佚,今傳《閒齋琴趣外篇》。

3、晁詠之:字之道。澶州清豐人。晁迥玄孫,宗愨曾孫,端彥之子,說之弟,晁補之之從弟。約生於宋仁宗至和中,約卒於徽宗崇寧末,年五十二歲。以蔭入官。調揚州司法參軍,未上。時蘇軾守揚州,補之悴州事,以其詩文獻軾。軾嘆為奇才。復舉進士,又舉宏詞,為河中教授。元符末(公元一一oo年)應詔上書論事,罷官。後為京兆府司錄事。秩滿,提點崇福宮,卒。詠之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4、晁瑮:字君石,號春陵,又號鏡湖,開州人,宋太傅晁迥十七世裔孫。性至孝,少失恃,奉繼母以孝聞,及長愽極載籍,工於詞賦,高古衝雅,出漢唐諸名家右。嘉靖辛丑(二十年)中沈坤榜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第,選翰林院庶吉士,一時海內俊髦,悉推讓焉!尋任檢討、專制誥、修會典、絲綸密勿多所裁定,分主會試甄選尤精。繼以父疾,懇疏求養得告,家居於城隅之西,築精舍,奉養其間親卒,哀毀盡禮服闋,升洗馬,旋授國子司業,嘉靖三十九年,以疾卒於官,年五十四歲。隆慶二年,郡守鄭旻舉入鄉賢祠。著有《晁氏昭德宗譜》、《晁氏足徵錄》、《鏡湖文集》、《新修清豐縣志》、《晁氏寶文堂書目》。刻有《晁氏三先生集》、《晁文元法藏碎金錄》、《晁文元昭德新編》、《晁文元道院集要》、《晁氏客語》、《晁氏儒言》、《晁具茨先生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