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湛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湛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湛姓由來是什麼?
1、上古夏朝時,有個斟灌氏國,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諸侯國,其地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國後,東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稱王。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併,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即去鬥去雚為姓,遂成湛氏。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已有四千餘年。
這在典籍《百家姓》中有註釋:“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後子孫去鬥去雚,合二字為湛氏。”
2、源於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第三子大節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文獻《荊州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為堯之後,封大節於洛陽,始有諶氏。”大節,是遠古堯帝的第三子,其後裔子孫在西周末期亦稱大節。大節在周平王姬宜臼執政期間(公元前 770~前720年)為洛陽令,率軍興晉伐戎,恢復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遷都成周後,被賜與成周之東的諶地即礁陽(今河南洛陽),為礁陽令,遂以封邑為姓氏,稱諶氏,始有諶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已達八十七世,人丁甚是興旺。諶氏一族在東漢順帝劉保執政時期(公元126~144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諶重,字文疊,江西塢土塘人,後遷豫章(今江西南昌),諶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輔都尉、右內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後出任荊州刺史,敕封漢昌侯。諶重是全國各地諶氏族人的重要先祖之一。到唐朝時期,太常博士林寶於唐憲宗李純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奉詔組織編撰了著名的《元和姓纂》,在該書中,林寶將“諶”誤為“湛”字,以諶重為“湛”姓,記載為“湛重南昌人,漢末大司農。”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裨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著名清朝學者張澍所著的《姓氏尋源》裡記載:“湛氏,宜出鄭國時期的複姓裨諶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餘處外,徙近而鄰邑,遠而湘黔,皆根本五里。”裨諶,是春秋時期鄭簡公執政期間的鄭國大夫,博學多謀,大力協助國相公孫僑(子產)處理國政。史書記載:“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有事乃載裨諶與之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斷之,使公孫揮為之辭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也。”在裨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諶氏。
4、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居住在湛地住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二)湛姓的始祖都有誰?湛姓是誰的後代?
湛福六、湛若水等是姓湛的得姓始祖。
(三)湛姓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湛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湛氏總體來講屬於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零三位門閥。
湛氏族人在唐末五代以後大批南遷,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發展成望族,世稱豫章望。史籍《路史》中記載:河陽軹只有湛水,傍有湛城。
今重慶市的黔江區、涪陵區,山東省的登州市、文登縣、濟南市、鄒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桂林市、灌陽縣、北海市,欽州市靈山縣三隆鎮大馬村丶橫州市平朗鄉、崇左市寧明縣北江鄉那麼村。貴州省的福泉縣,雲南省的富源縣,廣東省的高州市、河源市、樂昌市、增城市,湖北省的廣水市、漢川市、孝昌縣、黃梅縣,安徽省的壽縣,河南省的平頂山市寶豐縣、信陽市,湖南省的岳陽市汨羅縣、平江縣、長沙市,北京市,上海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遼陽市,江西省的贛縣,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的唐山市,陝西省的旬陽縣、三原縣,福建省的莆田市,美國的西雅圖市,日本國的神戸縣等地,均有湛氏族人分佈。
(四)湛姓郡望堂號有哪些?湛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2、潯陽郡:亦稱河陽郡,西晉朝永興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為江洲,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河陽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為江洲。
堂號
1、豫章堂:以望立堂。
2、河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潯陽堂。
(五)湛姓家族名人有哪些?湛姓歷史名人簡介
1、湛賁:宋長史茂之十二世孫。本家毗陵,後為宜春人。貞元中登第,嘗以江陰縣主簿權知無錫縣事,後為毗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