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鬱姓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鬱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鬱姓的始祖和鬱姓家族人口遷徒分佈情況,讓你對鬱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鬱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鬱姓由來是什麼?
1、大禹之師鬱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相傳,遠古時期大禹的老師叫鬱華,就是鬱華。鬱華很有見識才能,大禹王稱他為王師,虛心向他學習本領。因鬱華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興盛,接著這個姓氏就出了個神奇人物叫鬱林,據說他後來修煉成了仙人。戰國時期,著名楚國的詩人宋玉在《高唐賦》中提到,鬱氏是來自鬱林這個複姓的。顯然,那位成仙的鬱林原本是鬱華的後代,他的子孫以其成仙之事為榮,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為姓氏,曾一度變為複姓鬱林氏。
在鬱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簡稱鬱氏,皆尊鬱華為鬱氏始祖,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鬱氏正確讀音作yù(ㄩˋ)。
2、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宰相鬱黃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宰相名叫鬱黃(鬱貢),受封於黎陽(今河南浚縣),史稱“黎陽公”,其地亦因稱為“鬱”。
鬱黃的後裔子孫主要繁衍於今浙江省的吳興一帶,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鬱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鬱氏正確讀音作wèi(ㄨㄟˋ),今讀作yù(ㄩˋ)亦可。
3、源於子姓,出自古春秋時期吳國大夫鬱伯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王朝時期,江南長江流域有鬱邑(今江蘇與浙江之間),為春秋時期吳國一個大夫的采邑,該大夫原為宋國下大夫,在華氏之亂中避於吳國,被吳王因稱其為鬱伯。
在鬱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鬱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鬱氏正確讀音作yù(ㄩˋ)。
4、源於地名,出自古春秋時期魯國鬱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鬱邑,亦稱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傳》中稱其為“枋”。在古代,“鬱”字通“枋”字。顯然,鄭國稱其為鬱邑,而魯國稱為枋邑,皆指同一地區。
在鬱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鬱氏、枋氏,後枋氏也多改稱為鬱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鬱氏正確讀音作wèi(ㄨㄟˋ),今讀作yù(ㄩˋ)亦可。
5、源於姬姓,出自周宣王時鄭國公子翩之後裔,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鬱氏另外一支出自太原(今山西太原),是周宣王姬靜時期的鄭國公子翩的後裔,與蔚氏通族。該支鬱氏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今讀作yù(ㄩˋ)亦可。
6、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朝時期鬱林,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7、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鬱夷居民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二)鬱姓的始祖是什麼?鬱姓是誰的後代?
鬱華(鬱華)、鬱黃(鬱貢)、鬱伯。
(三)鬱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鬱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鬱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已經與鬱氏不分彼此,皆稱鬱氏(在臺灣省有極少數人仍稱鬱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位,人口約四十五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5%左右。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宰相名叫鬱黃,又被稱為鬱貢,自鬱黃之後,便有了鬱氏(鬱氏)。
另據史籍《姓考》記載,春秋時期,吳國大夫食採於鬱邑,他的後代便以地名“鬱”為姓氏。又據《姓氏五書》記載,西域有鬱立國,其國人則以國名中的鬱為姓氏。
兩千多年來,鬱氏(鬱氏)族人不斷繁衍壯大,並逐漸形成眾多的支系。據歷史文獻考證,鬱氏望族歷史上出自於黎陽郡。位於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陽市,這裡聚居著一支鬱氏(鬱氏)後裔,其祖上在南宋時期,以御醫的身份從北方遷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餘杭,後來又遷到蕭山。綿延至第四世鬱義安(鬱義安)時,他攜家人到富陽經商做生意,從而定居在富春江邊,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晉時期,鬱氏(鬱氏)族人曾在今河南浚縣繁衍昌盛,此地原屬黎陽縣,後隸黎陽郡,其與太原一樣同為鬱氏(鬱氏)發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後,鬱氏(鬱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轉移至南方,尤以華東為中心,他們分佈於安徽淮南、江蘇蘇州、盱眙、崑山、太倉、吳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興等地。
宋、元亂世中,鬱氏(鬱氏)族人漸趨播遷於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鬱氏(鬱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浙江、河南、陝西、甘肅等地。明朝中葉以後,鬱氏大多簡筆為鬱氏,廣東、廣西、海南島均有了鬱氏(鬱氏)人家,並有沿海之鬱氏(鬱氏)渡海赴臺,現今臺灣之臺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鬱氏(鬱氏)家族。
清朝時期,鬱氏(鬱氏)族人在全國分佈之地愈廣。如今,鬱氏(鬱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為多。
(四)鬱姓郡望堂號有哪些?鬱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
2、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3、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4、膠東郡:西漢時期設定膠東郡,之後有時是國,治所在即墨(今山東平度)。
5、富陽縣:即今位於浙江省西北部的富陽市。
堂號
1、黎陽堂:以望立堂。
2、魯國堂:以望立堂。
3、膠東堂:以望立堂。
4、高平堂:以望立堂。
5、太原堂:以望立堂。
6、富陽堂:以望立堂。
7、文盛堂:以文立堂。
(五)鬱姓家族名人有哪些?鬱姓歷史名人簡介
1、鬱繼善:深於醫術,為時所重。
2、鬱新:明代臨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徵,官至戶部尚書,長於綜理,規劃甚備。
3、鬱採:明正德年間進士,授刑部主事,後遷任裕州同知,時遇戰亂災荒,盜賊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領州民抵抗,連戰數日後城陷,巷戰而死。
4、鬱勳:字元績。弘治九年(一四九六)進士。善畫。
5、鬱文名:字雷門,江蘇吳江人。善畫花鳥,山水亦工。家貧甚,不肯以畫市。遇友所善,欣然揮灑。
6、鬱永河:字滄浪,清浙江仁和縣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詳。好遠遊。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藥庫爆炸,典守者被責求償還,派人到臺灣地方淡水採集硫黃。永河是幕客,自告奮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臺南府備辦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經各個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抵甘答門(今臺灣地方關渡)。最終,完成煉硫任務,十月初七離臺。沿途以詩文記錄見聞,寫就《稗海紀遊》。詳細記載臺灣地方的地理氣候、風俗民情、產物歷史,文筆細膩,是最早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本臺灣地方遊記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