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和姓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和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和姓的始祖和和姓家族人口遷徒分佈情況,讓你對和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和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和姓是誰的後代?
1、源於族名。源自納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納西族四大支系“禾、束、葉、梅”之首“禾”的後裔,以族名“禾”為姓氏。
2、源於祝融氏,出自遠古時期祝融氏重黎的後代,屬於以官職名稱為氏。唐堯時,重黎原的後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後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羲和,堯時掌時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為氏。在農業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後代遂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和氏。
3、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軍制官吏和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和令,是西周初期在軍隊中設定的旗令官,以示軍紀軍威,通常由武藝高強之軍官擔任,負責把守軍門。古代,軍營大門至統帥大帳之間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離(一百八十米),營門至大帳門之間的通道,稱作轅道,為高階軍官、探作(偵察兵)的專用通道。轅道上距大帳之間五十步距離的道兩側豎有兩杆大纛旗,左為朝廷標誌旗,右為統軍將領(元帥、司馬)標誌旗,兩旗之間稱“和”,就是“軍門”,亦稱“壘門”。軍門以外二十步之內稱“轅門”,凡召集下級軍官佈置作戰命令,以及處罰違令將士,就在轅門區域內,而不是某些書籍上註釋的在軍營大門外。排班值站于軍門的軍官,就稱作和令官,由中級將領中選拔出來的軍官當值,負責內外軍令、情報的傳遞,以及警衛等工作。在典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記載:“以旌為左右和之門。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為之。”
4、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內廷官吏受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受和,就是御廚史、亦稱內膳令,為兩週時期設定的官吏,專職掌管君王、王妃、太子們的膳食,並負責君王進膳前的口味品嚐和安全檢查。受和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為君主親信中的親信擔當。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記載:“受和,內饔掌王及後、世子膳饈之割烹煎和之事。”
5、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宋國有國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後由其弟子和繼位,是為宋穆公。子和執政九年(公元前728~前720年),臨死時遺詔傳位給宋宣王的兒子子與夷,而讓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到鄭國去做事。子和逝世後,子與夷繼位,即宋殤公。因為子和在做君主時賢良和氣,所以宋殤公給叔叔子和加封諡號“穆”,史稱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和氏,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穆氏,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卞和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卞氏,春秋時楚卞和之後。”卞和,著名的春秋時期楚國荊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稱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他因獻玉而聞名古今。
7、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素和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後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素和氏,本為代北鮮卑族複姓,東漢桓帝劉志時期北方鮮卑部落聯盟大人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
8、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布林圖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二)和姓的始祖是什麼?和姓是誰的後代?
和仲、和叔、子和(宋穆公)、卞和。
(二)和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和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和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一位,人口約十九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左右。
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業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後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楚國人卞和發現了和氏璧,於是卞和的後人都以此為榮,於是都以“和” 為姓。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徂父,漢有和武;又後魏有和素氏,改為和氏,五代有和凝。
(四)和姓人口遷移分佈在哪裡?和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代郡:亦稱代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後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後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後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2、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3、西陵郡:三國時期孫吳黃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改東漢朝時期所置的夷陵為西陵郡,後來也稱宜都郡,治所在宜昌(今湖北宜昌)。
堂號
1、汝南堂:以望立堂。
2、代郡堂:以望立堂。
3、西陵堂:以望立堂。
(五)和姓家族名人有哪些?和姓歷史名人簡介
1、和凝:五代時文學家、法醫學家。字成績。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人。幼時穎敏好學,十七歲舉明經,梁貞明二年(916)十九歲登進士第。好文學,長於短歌豔曲。梁貞明二年(916)進士。後唐時官至中書舍人,工部侍郎。後晉天福五年 (940)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入後漢,封魯國公。後周時,贈侍中。嘗取古今史傳所訟斷獄、辨雪冤枉等事,著為《疑獄集》兩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訂兩卷,合成四卷。
2、和禮霍孫:元代畫家,蒙古人。至元時,仕為承旨,善寫真,嘗奉召寫太祖御容及太宗御容。見《元史祭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