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歐姓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歐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歐姓的始祖和歐姓家族人口遷徒分佈情況,讓你對歐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歐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歐姓是由來是什麼?
1、出自姒姓。屬於歐陽姓簡姓。宋朝時,歐姓大約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後。明朝時,歐姓大約有7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宋元明6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而且歐氏的人口分佈和歐陽氏分佈幾乎一致,可以發現歐氏主要還是歐陽氏由於各種原因省姓而來的,大量歐氏族譜顯示多數歐氏源於歐陽氏。
2、出自獨孤氏。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國時期獨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歐氏。
3、來自孔氏。漢朝時孔氏的一些人為了避嫌改姓了歐氏。
4、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⑴.明朝初期遷居於查海(今遼寧阜新)的蒙古貞部中,有一個努日艾裡部落,部族人稱歐力氏。蒙古語“努日艾裡”的漢義就是“靠湖之村”,音譯為歐力營子,歐力氏即以居地名稱為姓氏,漢化今稱歐氏。
⑵.蒙古族努圖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明朝時期所冠漢姓即為歐氏。
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歐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歐氏,世代相傳至今。 [2]
(二)歐姓的始祖是什麼?歐姓是誰的後代?
越王勾踐、越王無顓(無疆)。
(三)歐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歐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先秦時,歐姓主要活動於浙江一帶。漢、晉時,歐姓北上江蘇,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唐宋時,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歐姓大批進入福建、湖南、兩廣地區。清朝初期歐姓進入臺灣。
宋朝時,歐姓大約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後。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歐姓總人口的43%。其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拿國基本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歐姓分佈區。
明朝時,歐姓大約有7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宋元明6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這與南越人的漢化加速有關,特別是在兩廣地區。歐姓第一大省仍是湖南,大約佔歐姓總人口的27%。全國歐姓主要分佈於湖南、廣西、廣東,這三省歐姓大約佔全國歐姓總人口的66%。其次分佈於江西、四川、江蘇等。宋、元、明時期,歐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向兩廣地區流動的歐姓分佈區。
當代歐姓的人口約113萬餘,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9%,排在全國第一百三十四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湖南、四川,這三省大約佔歐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佈於貴州、重慶、廣西、福建、臺灣、海南、雲南,這七省區市又佔了29%。廣東為當代歐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姓總人口的32%。全國形成了以廣東為中心的歐姓聚集區。
歐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在粵桂瓊、湘渝黔、四川大部、警贛南部、閩臺南部、雲南東部和南部,歐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80%的歐姓人群。在鄂贛北部、閩臺北部、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北段、雲南北部,歐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2%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0.2%,居住了大約9%的歐姓人群。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族人分散各地,如今,歐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東、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歐姓約佔全國漢族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其餘主要分佈在江西臨汾、吉安、永豐、萬載;湖北枝江、荊州、潛江;廣東潮州、汕尾、廣州、河源、新會、樂昌市;河南新鄭;四川綿陽、遂寧;安徽阜陽、滁州;湖南長沙、衡陽,瀏陽、武岡、隆回、永州祁陽 寧遠也有很多、衡陽地區的有衡陽縣,衡南縣,常寧市的大堡鄉歐姓是非常多的,且比較集中的居住 ;貴州;吉林白城、廣西藤縣、貴港等地。
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脈,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
(四)歐姓人口遷移分佈在哪裡?歐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白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2、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為吉州。
3、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4、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
堂號
1、平陽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3、廬陵堂:以望立堂。
4、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饒州堂。
5、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利劍。
(五)歐姓家族名人有哪些?歐姓歷史名人簡介
1、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餘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
2、歐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3、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4、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