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姓的起源及變遷歷史, 姓柯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柯姓的起源及變遷歷史, 姓柯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柯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柯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柯姓由來是什麼?

1、柯姓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柯虜(盧),以先祖名字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吳國的第二任君主,為周武王的叔父,與周氏、吳氏、蔡氏等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會諸侯於柯山,柯相仕周為大夫,同與其會,當時指山為姓。吳國傳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孫柯盧,襲封吳伯,為吳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為了紀念曾祖父柯相會諸侯柯山之盛典,確定本氏家族後裔正式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柯氏,尊柯相為得姓始祖,史稱柯氏正宗。

2、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始君姜子牙的後裔子孫,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周莊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魯國攻衛國,奪取了衛國的柯邑(今山東東阿)。到了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襄公姜諸兒打著為衛國討公平的理由,與魯國之間展開了“乾時之戰”,奪回了柯邑。為此,第二年齊、魯兩國之間又爆發了著名的長勺之戰,結果齊軍在魯國大夫曹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謀下大敗。周莊王八年(齊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衛國發生了內亂,齊襄公姐姐宣姜的兒子衛惠公姬朔被衛國左右公子趕出國境,遂求救於齊襄公。齊襄公聯合了宋、魯、陳、蔡四國共同出兵討伐衛國,誅殺了衛國的左右公子,衛惠公得以復辟。乘此機會,齊襄公佔據了衛國的柯邑,成為齊國的一個城邑。

其後,齊襄公將柯邑封給自己的一個兒子,其後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柯氏,世代相傳。

3、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期國柯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柯,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部,原來是衛國的一個邑,還有一個大湖,稱柯澤,後為齊國吞佔。

4、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後魏·官氏志》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至二十年(493-496)遷都洛陽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皆改漢姓為柯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

5、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柯陵,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柯陵,是春秋時期鄭國西部地名。周簡王姬夷十一年(晉厲公姬壽曼七年,楚共王熊審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農曆六月,晉厲公為了與楚共王爭奪霸主之權,邀集了齊、魯、宋、衛、曹等諸侯國在鄭國的柯陵會盟,計劃聯合攻伐楚國,史稱“柯陵之會”。 “柯陵之會”後,鄭國所轄柯陵的大夫即以此歷史事件為姓氏,稱柯陵氏,後裔子孫省文簡化為單姓柯氏,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職業,出自春秋時期職業工匠柯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戰國乃至漢朝時期皆稱“柯工”、或簡稱“柯”。柯,實際上就是斧柄。在柯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柯氏,世代相傳。

7、源於羌族,出自漢朝時期羌族部落首領之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漢朝時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領)的稱呼“柯最”,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在後來的鮮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稱部落首領為“柯最”者,與其他稱謂如彌加、闕機、素利、槐頭、闕居、慕容等地位相當,其後代子孫皆稱柯氏至今。

8、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稱克哷特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rutHala。清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柯勒特氏多冠漢姓為柯氏、包氏等。

9、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二)柯姓始祖是誰?柯姓是誰的後代?

元始祖:黃帝。公孫軒轅,生於姬水改姓姬,死於荊山(江南)葬於橋山後改龍門(陝西黃陵)。

(三)柯姓人口分佈在中國哪些地方?柯姓祖籍在哪裡?

柯姓主源有兩支,一支源起於河南,一支源起於浙江。

秦漢魏晉時,柯姓在濟陽郡(今山東東明、河南蘭考一帶)、齊郡(治今山東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錢塘縣(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興旺,成為當地名門望族,並以此四地為主源,逐漸散居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後晉天福元年(942年),柯寶,自水溝巷分居莆陽;留居觀西,下傳五世,為泉州之望族。

靖康之變後,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遷。據福建濟陽譜系記載,南宋時,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濟陽府固始縣相率入閩,初居於福州下大風陳張勤鄉,此後分姓分居,闢地開族。長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帶;次子則入柯姓,分支泉州東門外,後再分永春詩山一帶。源自三千年前吳國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於故國所在地的江浙一帶,然後,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向四面八方發展,尤其在地利優越條件下,向南播遷的最多,所以成為南方各地,特別是福建省境內的一個名門望族。另一支先世居廣信府貴溪縣(今屬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亂,乃隱於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閩南。可見宋元亂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廣西、廣東、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後,有柯姓移居臺灣。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遷河南商城,子孫散居豫皖交界處。

當代,柯姓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各地。

(四)柯姓郡望和堂號分別是什麼?柯姓郡望在哪些省份?

郡望

1、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因為柯盧世居濟陽郡崇德鄉節孝裡(今河南蘭考),因此與蔡氏同稱“濟陽衍派”。

2、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唐朝時期將“溏”改“塘”,遂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併為杭縣。

3、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1、濟陽堂:以望立堂。

2、錢塘堂:以望立堂。

3、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青州堂。

4、異鵲堂:以典故立堂。

(五)柯姓有哪些名人?柯姓的名人都是誰?

1、柯九思:元朝人。勤讀書,能詩文,善書畫。尤精畫枯木、墨竹,師法宋代文同、蘇軾。又善於鑑別古代鐘鼎器物,元朝宮廷所藏書法名畫,多由其鑑定。

2、柯維騏:明朝歷史學家。專心研究宋代歷史。合《宋史》《遼史》《金史》為一書,以宋朝為正統,附以遼、金,積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編》。對元人所修宋史的錯誤和疏漏,多有補正。

3、柯喬(1497-1554):字遷之,號雙華,明代安徽青陽縣人,民族英雄。初師李古源,後師明代大師王陽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著《九華山詩集》二卷。

4、柯崧林:明代監察御史,柯喬之父。

5、柯琴:清代醫學家,撰著包括《傷寒論注》四卷,《傷寒論翼》兩卷,《傷寒附翼》兩卷。此書批諸家之謬,悟仲景之旨,堪稱歷代註疏《傷寒論》的上乘之作。

6、柯劭忞:晚清進士,民國初年國學家、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