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濮姓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濮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濮姓的始祖和濮姓家族人口遷徒分佈情況,讓你對濮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濮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濮姓來歷的是什麼?
(二)濮姓的始祖是什麼?濮姓是誰的後代?
根據《路史》上記載,是舜的兒子姚散的後代,居住於濮(今河南濮陽),後代子孫即以濮為姓,稱為濮氏。故濮氏後人尊姚散為得姓始祖。
(三)濮姓郡望在中國哪些地方?濮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安陸郡:安陸置縣始於戰國中期。南北朝時期的宋國孝建元年(甲午,公元454年)置安陸郡。唐朝時期改郡為州。宋朝時期改州為府。明、清兩朝時期為德安府安陸縣,辛亥革命以後歸屬江漢道。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屬孝感專區,1959年己亥屬武漢市,1961年辛丑復屬孝感專區,1970年庚戌屬孝感地區。1987年丁卯9月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陸縣,設立安陸市以原安陸縣的行政區域為安陸市的行政區域。
2、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3、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為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為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鄄城)。隋朝時期改為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範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梁、後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4、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為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為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為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為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5、平陵郡:漢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晉朝時期改為平陵縣,屬於青州濟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部一帶地區。
6、無錫縣: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期,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朝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中書省常州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朝應徵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複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三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7、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堂號
1、安陸堂:以望立堂
2、廣平堂:以望立堂
3、平陵堂:以望立堂
4、博陵堂:以望立堂,亦稱安平堂
5、無錫堂:以望立堂,亦稱錫山堂
6、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東魯堂、曲阜堂
7、濮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帝丘堂、軒都堂、東郡堂
(四)濮姓家族名人有哪些?濮姓歷史名人簡介
1、濮仲翁:東海人。著名西漢學者。漢宣帝時應朝中徵召,曾向漢宣帝講授過《詩》。
2、濮萬年、濮道興:兄弟二人為宋代畫家,善畫人物。
3、濮陽淶:號真庵;廣德人(今安徽廣德)。著名明朝官吏。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舉人。曾任南昌府(今江西南昌)通判。一生操履清白,有政聲,著述較多。
濮陽淶為人端直,不畏權勢。在京時,恰遇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彈劾嚴嵩被害。濮陽淶聞訊立即素服前往楊家弔唁,併為文致祭,為此險遭株連。後在南昌府通判遷上,大刀闊斧整頓社會治安,使府轄各縣地方秩序迅速好轉。
濮陽淶所得薪俸從不自潤,常傾其所餘積穀,以供荒年賑饑。終仕歸裡後,潛心讀書,著有《四書禮記貞義》、《韻學大成》、《圖書性理訂疑》等,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