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鮮于姓氏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鮮于姓氏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鮮于姓氏由來是什麼?
1、源於子姓。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因氏。(《風俗通》)箕子名胥餘,商紂王叔父。
2、蜀之鮮氏系自鮮于複姓所改。(《姓氏考略》)鮮于姓源於子姓。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支子孫仲食採於,子孫因合鮮于為姓。(《風俗通》)
3、定州鮮于氏,出自春秋時狄國鮮虞國,(《姓氏考略》)鮮虞,春秋時小國,為白狄一支,戰國時改稱中山,後滅於晉,子孫以國名為氏,(《古今姓氏書辯證》)鮮虞,原為子姓,後改姬姓,戰國時滅於趙,子孫以鮮虞、鮮于為氏,後有人簡化為鮮氏。
4、春秋時齊國大夫申鮮虞避齊莊公之難,奔楚為右尹,食採於申,(《古今姓氏書辯證》)其子孫以申鮮、鮮虞、鮮于、申、鮮為氏。
5、源於鮮陽氏。青海湟有鮮水,居於鮮水之陽者以地名氏。(《姓氏考略》)漢有揚州刺史鮮陽戩,鮮陽氏後裔有人簡化為鮮氏。
6、源於鮮卑族。鮮卑,東胡一支,因居鮮卑山,故號鮮卑,因氏。(《魏氏補證》)金有鮮卑彥明,元有開國侯鮮卑仲吉,鮮卑氏後代人簡化為鮮氏、卑氏。
7、源於姒姓,出自遠古帝王夏禹後裔,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按家譜文獻《山西蒲州鮮氏族譜》的記載,夏禹,姓姒,名禹,字高蜜,乃軒轅黃帝之後裔顓頊高陽之孫鯀之子。禹王為堯之司空,後為舜之大臣,後受舜禪位,以金德王為天子,因治水有功,乃鑄九鼎以蒙九洲,建都安邑便是禹都(今河南登封古陽城),在位三十七年。夏禹之後傳位一十七主,共立四百四十一年天下,至夏桀,其有三弟名叫姒亭,因兄長夏桀無道,故逃於蒲州(今山西蒲縣),當成湯伐夏桀,押於南巢,湯為天子,詔姒亭回朝加封。然而姒亭競不回朝,就在蒲州勤於耕讀,長為士庶。姒亭之後歷二十七世六百餘年,而至殷商之末,當週武王姬發伐商紂王於牧野之地,蒲州有一父子,在百里之外迎接周王大軍,敬獻羔羊、美魚。周武王很高興,問道:“你們姓什麼呀?”這對父子回答:“我乃夏禹王之後姒亭之子孫,因伯先祖,桀王無道。我祖姒亭逃於蒲州數百年了!”周武王聞知是夏禹王之後,根深葉大,又見父子二人品貌不凡,儼有王佐之才,況魚乃江中之美物,羊乃山中之良獸,此江山太平之兆。當時周武王暗思:魚與羊乃是鮮字,於是說道:“汝迎吾甚重,吾賜汝姓鮮,汝之子孫,長在羔羊之恩孝,永為鯤魚之化鵬,以父子論之,必作朝廷之大受,國家之良材,汝敬我,我愛汝,決無所忘!”
在周武王平治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果然下詔接父子二人入朝,賞賜爵祿,加諸上位,其父欽改名為“鮮安邦”,特賜御前左侍郎;其子欽改名為“鮮定國”,特賜御前右侍郎,父子俱爵祿,並賜以姓,其後子孫因以姓鮮,從此成為山西蒲州鮮氏一族起籍發派之根由。
(二)鮮于姓氏的始祖是什麼?鮮于姓氏是誰的後代?
胥餘(箕子)。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一個叫箕子的貴族封到朝鮮去做那兒的首領,遂以地名中的鮮字為姓,遂成鮮氏。而箕子在朝鮮時又將自己的後代中一個叫鮮仲的封到“於”這個地方去,仲的後代就取朝鮮的鮮字加上封地的於字,合起來成鮮于,作為姓。鮮于的先祖箕子,原來是商紂王的叔父,紂王暴虐無道,箕子多次勸阻,激怒了紂王,於是箕子就裝作發狂,逃過了死難。周武王得天下後,覺得箕子是位賢良,對他很尊重,但箕子不肯稱周武王為王,因為他自己是商朝的王族,覺得周武王不該奪去商朝天下。儘管這樣,周武王還是封他。後鮮于氏的後裔也有為去繁為簡,改為鮮氏的。可見,鮮氏和鮮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故鮮姓的得姓始祖是胥餘(箕子)。
(三)鮮于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鮮于姓氏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鮮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八十五位,多以漁陽、太原為郡望。
(四)鮮于姓氏郡望堂號有哪些?鮮于姓氏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境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時期均為漁陽郡。隋朝時期為玄州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唐朝時期為薊州漁陽郡,唐朝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此後漁陽不再。
2、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漁陽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