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公孫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公孫姓的歷史來源和典故是什麼?公孫姓起源什麼時候?
公孫(Gōngsūn公孫)姓源流較廣,源出大類有二:
1、出自春秋時各國諸侯的後裔,以爵號為氏。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據《廣韻》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據《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2、出自姬姓,黃帝軒轅的後裔有公孫氏。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據《路史》載:“神農同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所有他的後代裡,有部分姓公孫,稱公孫氏。
(二)公孫姓始祖是誰?公孫姓祖先為什麼是黃帝軒轅?
黃帝軒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傳說神農的異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在他的後代中,就有人以公孫為姓。黃帝軒轅帝曾姓過“公孫”,後來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後代裡,有部分姓公孫,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數以軒轅為姓。在春秋時,各國各地的諸侯,大多喜歡被稱為“公”。以當時的制度,國君將由國君的嫡系長子繼承。正式登基前,應先立為太子,此時其他的兒子將稱為公子,同時諸侯的兒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兒子就是公孫。這些公孫們的後代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過的皇室血統,就改姓為公孫。這樣,公孫作為一種姓氏的榮譽而流傳甚廣。此時它的姓氏來源就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了。故公孫氏的始祖是黃帝軒轅。
(三)公孫姓分佈地區在哪些地方?公孫姓遷移分佈情況怎樣?
公孫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孫字可泛指後代人,而公孫兩字,也可用來泛指王公貴族的後代。有些王公貴族的後代以公孫的稱呼為榮,便相延世代成為姓。還有本古書《通志》說,相傳遠古時黃帝姓公孫,於是便有這一姓的廣泛流傳。公孫一姓源遠流長,據《路史》上記載,軒轅氏初姓公孫,後改姓姬。由此看來,“公孫”一詞,自古以來本身的意義便十分尊榮也就不足為奇了。從《廣韻》上記載:“封公之後,自皆稱公孫。”可知,春秋時期列國諸侯的子孫,被尊稱為公孫。從《通志・氏族略》記載“公孫氏,皆貴者之稱。”可見,後來“公孫”的意義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稱貴胄的子弟為公孫。如近來的對人的“公子”稱謂。據說春秋時代出身於諸侯之家的公孫,乾脆以“公孫”為姓,也稱為公孫氏了。由此可見,公孫為姓的中國人中,並不完全是一脈相承自黃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貴族的後裔。不管怎麼說,公孫氏的歷史悠久、高貴和尊榮,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擬的。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省臨淄縣西北一帶);扶風郡(今陝西省咸陽縣東一帶)。
(四)公孫姓郡望和堂號分別是什麼?公孫姓郡望在哪些省份?
1、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
2、高陽郡
①:古有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秦末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即指此路。
②: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省高陽東)。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只有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
堂號
1、白馬堂:後漢公孫瓚被封為討虜將軍,屢次打敗胡虜,除遼東屬國長史。常乘白馬,烏桓怕他,互相告語:“我們要避開白馬長史。”
2、忠義堂:春秋時公孫杵臼和程嬰都是趙朔的門客。趙朔為屠岸賈所殺,朔妻遺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嬰設計儲存趙氏孤兒:杵臼把自己的兒子藏在山中,派程嬰向屠岸賈回報說是趙氏孤兒。屠岸賈就把公孫杵臼的兒子當成趙氏孤兒和公孫杵臼一起殺了。程嬰保護著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終於報了趙朔被殺之仇。人稱公孫杵臼舍掉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義。
公孫龍:字子秉,戰國時趙國的邏輯學家,是諸子百家中自立其說的一家,古時稱為“名家”,“名”大約相當於現代邏輯字中的“概念”。公孫龍有名著《白馬論》等。
公孫鞅:即商鞅。戰國時衛國人。後因在秦國變法有功封商十五邑,號商君,因稱商鞅。他先在魏國未得重用,而後投秦孝公主持變法,在兩次變法中,他“法不阿貴”,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後,被陷害車裂而死,遺有《商鞅方升》等書。
公孫起:即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d(今陝西?d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公孫弘:字季,漢朝時淄川人。家貧,以牧豕為業。直到40多歲才學《春秋》雜說。在漢武帝及元光時兩度被拜為博士,曾出使匈奴。後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
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述熟練吏事,治下奸盜絕跡,由是聞名。王莽篡漢,述受任為導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紛擾,群雄競起,述遂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是時公孫述僭號於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自稱“白帝”。 以蜀地之物資精練兵卒,四方士庶歸附日眾,西南夷長亦前來輸誠貢獻。至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西元二五年),乃自立為帝,國號“成家”,建元龍興,改益州為司隸校尉,以蜀郡為成都尹,設定三公以下各級職官。公孫述素性苛細,迷信諱讖符命之說,好察小事而忽略大體,即位後,貿然廢止銅錢,而設官鑄鐵錢,致使民間貨幣不通;霸業未成,即立其兩子為王,並分封諸子弟分佈郡縣,一國政事唯任之於公孫氏,拒阻群臣進諫,由此大臣多心生怨望。光武帝以宇內日漸混一,數遣使勸喻歸順,述怒而不從。建武十一年(三五),漢廷乃派兵征討,被述所拒。次年,覆命大司馬吳漢舉兵來伐,攻破成都,縱兵大掠,盡誅公孫氏,“成家”為東漢所亡。計公孫述割據益州稱帝,凡十二年。 後世稱之為“躍馬”。杜甫曾有詩云“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公孫度:名豹,字濟什,東漢時襄平(遼陽)人。少隨父避吏害,遷居玄菟。太守公孫瑛域愛之, 為其求師就學取妻。初為玄菟郡吏,後任尚書郎,升冀州刺史,被誣陷而免官。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當權,度同郡徐榮為董卓心腹,薦度,任遼東太安。度出身低微,為名豪大姓所輕。到任後,懲治豪強,誅殺立威。收襄平令公孫昭,笞殺於市。殺田韶等豪族百餘家。郡內怖懼。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度見天下大亂,西擊烏桓,開疆擴土,威行海外。分所領遼東郡,為遼東、中遼、遼西三郡。除自領遼東太守外,其餘兩郡皆各置太守。又渡海攻取東萊諸縣(山東登州半島),置營州刺史。玄菟與東浪二郡,亦漸歸其統屬。遂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時曹操執政,表度為威武將軍,永寧鄉侯。當時中原持有擾攘,無力顧及邊郡,度乘勢割據遼東,稱雄一隅。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度死。
公孫瓚:東漢北平太守,書佐出身,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少數民族,做戰勇猛,威震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