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晏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晏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晏姓由來是什麼?
1、來源於子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於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為自己的姓氏。他的後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晏弱為子姓,出土的叔弓鍾,叔弓鎛中記載了靈公在晏弱滅萊後,賜予三千家食祿的事,其中有”赫赫成湯”語。齊靈公曾經打算嫁女給晏嬰,按照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則,晏弱不可能為姜姓。另外晏弱死的時候,晏嬰用殷人的禮儀給父親服喪。由《叔夷鍾》和《左傳》等證實,晏氏乃商湯王后代,春秋時宋穆公曾孫晏弱(桓子),因政治避難,靠姻親關係遷入並仕齊,晏弱後代人才濟濟,其子晏嬰為國之棟樑,晏氏從此在齊國發揚光大。
2、來源於陸終氏,是陸終子晏安的後代。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他的後代便以晏作為姓氏。西周時期,晏安的後代曹俠來建立邾國(鄒國),故又為曹姓、邾姓、鄒姓的始祖。見《世本》、《史記》等。
3、來源於晏龍。晏龍是唐堯時掌管音樂的大臣,為歷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認為是晏氏的始祖。晏龍的父親是帝嚳,而帝嚳的曾祖父就是黃帝。見《山海經》。但因《山海經》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是傳說而不是歷史,所以我們一般不採用這種說法。
(二)晏姓的始祖是什麼?晏姓是誰的後代?
晏弱(叔夷),晏安。
(三)晏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晏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晏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約五十八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5%左右。晏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氏族崇拜龍圖騰。黃帝有個孫子叫作顓頊,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顓頊又有一個曾孫,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被封在晏(今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他的後代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為晏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齊郡,即是今天的山東臨淄一帶。晏姓是當今較罕見姓氏,但分佈頗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7%,居第324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佔全國漢族晏姓人口的82%。
(四)晏姓郡望堂號有哪些?晏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海郡。
2、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
3、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定陶區一帶,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4、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
堂號
1、齊郡堂:以望立堂。
2、濟陽堂:以望立堂。
3、太原堂:以望立堂。
4、東海堂:以望立堂。
(五)晏姓家族名人有哪些?晏姓歷史名人簡介
1、晏嬰: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2、晏殊:字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詞人,臨川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為進士,慶曆中官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他填詞擅長小令,承襲南唐風格,多表現士大夫階層的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音調和諧。他的《浣溪沙》中有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句,傳誦很廣。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珠玉詞》等。他喜好賢能,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都曾是他的學生。他的兒子晏幾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詞人。
3、晏鐸:自貢富順縣人,明朝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福建道御史。他學問淵博,才華出眾,為官清正,政績斐然,受到人民愛戴,是明英宗時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4、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北宋有名的詞人,他的詞多感傷情調。
5、晏天章:宋代棋師。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於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著有《元元棋經》一書,為後世研究下棋理論提供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