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汪姓有什麼來歷?汪姓的來源歷史是什麼?

姓氏汪姓有什麼來歷?汪姓的來源歷史是什麼?

汪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汪姓的來歷和來源情況如何,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汪姓氏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讓你對汪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姓氏汪姓有什麼來歷?汪姓的來源歷史是什麼?

1、出自夏王朝時期古諸侯汪罔之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汪罔,古國名,被後世訛為汪芒國,國君防風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及《國語·魯語下》等記載:夏、商王朝時期有一古汪罔國,國君名防風氏。後來防風氏被大禹所殺,國人遷居湖州的深山裡,稱汪罔氏。汪罔國後為楚國滅之,國人避之於安徽歙縣,改稱汪氏。防風氏,是遠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風國的創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據典籍《廣韻·唐》中記載:“汪,姓。汪罔氏之胤。”按典籍《說文解字》中的註釋:“胤,子孫相承續也。”在典籍《國語·魯語》中記載:“客曰:‘防風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這在史籍《左氏春秋傳》中也記載:宋武公子司空之世,長狄伐宋國,班在宋地長邱打敗長狄,俘獲長翟緣斯。魯桓公姬允(姬軌)十六年(公元前696年)長狄伐齊國,王子成父俘斬長翟僑如和其弟榮如,將榮如斬首,並將其頭埋在周之北門即濟北谷城。衛國人又捕獲其季弟簡如。魯文公姬興十一年(公元前616年),長狄由侵齊伐魯,魯國在東郡濮陽的成地戰敗長狄,富父終甥殺長翟僑如,埋其首於魯子駒之門,至魯宣公姬餒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榮如死時已有一百零三年,而其兄焚如尚存,至焚如長翟氏為長狄氏,此後長狄敗亡,並無子孫存活於魯國。孔子說:“在周為長翟,今為大人。”可見,防風氏、汪芒氏、汪罔氏之名,經多次更改,至孔子時已無“汪芒氏”,只有汪氏。

防風神話的被發現,是中國新石器時期四大神話之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 西突厥 汪古部,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汪古部,為唐朝時期西域沙陀突厥的一個部落,在唐朝滅西突厥後,該部大部分歸附唐王朝,以部名文化上漢化改姓氏,稱汪氏。 汪古部(onggud)或譯作雍古、王孤、翁古、 甕古、旺古、汪骨、汪古惕等,汪古族部為北朝、唐代等時期蒙古高原及以北以西的大部族,為突厥、回鶻、沙陀 等中亞、北亞、西亞 部族組成,後來改漢字姓名,汪姓少部分北遷,進入遼東地區生息繁衍。到了金國時期,遼東汪古部遺民融合於女真族,以故故落名稱為氏,稱汪古氏,金初在北邊守長城抵抗蒙古,為回鶻、沙陀等組成,後來或留或徙至南方,分為多支。 至明朝末期,汪古氏已經多改稱為洪袞氏,亦稱洪果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洪袞氏,滿語拼音為Honggon Hala,漢義“槐”,世居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等地,成為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841年(唐會昌元年),回鶻為 東北亞的 黠戛斯 所破,其中一部分南走,定居於陰山地區。故其祖源與突厥和回鶻等有關。唐末,此部同中亞、西亞的突厥族沙陀部 李克用率領的沙陀部關係密切,可能與部分沙陀突厥人融合,他們自稱為”沙陀雁門節度”(即李克用)的後裔。後臣屬於遼。遼朝授其首領官號詳穩(大部族官),駐在陰山北的黑水(今內蒙古達茂旗艾不蓋河)地。遼亡後歸附金朝,為金朝諸部駐軍之一。汪古的基本成份由操突厥語的各部人組成,容貌和嫠面的習俗同蒙古人有明顯差別,故遼、金時稱他們為白韃靼。十二世紀末,淨州以北的邊牆建成,汪古部主攝叔、阿刺兀思剔吉忽裡兄弟相繼為金朝守邊,稱北平王。《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實錄》等書中,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多為多音節的姓,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裡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續通志·氏族略》載:元時翁觀,即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以汪為氏。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清朝中葉以後,汪古氏、洪袞氏、洪果氏等,多改漢姓為汪氏、淮氏。

3、源於姬姓,出自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宋朝初期,福建莆田有一翁氏人家,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六子分金分銀分家分氏各自立派,自力更生去發展。 其中,第六子原叫翁處休,被翁老賜姓為汪氏,遂成汪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翁姓避亂改姓是汪姓的又一源流。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入福建 莆田,卜居莆陽興福裡(今莆田市北高竹莊),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 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長子 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 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樸,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 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4、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汪芒國,取自姬姓魯國汪氏二世祖汪挺次子汪芒之名,這在除改姓汪氏外的所有汪氏宗譜中都能得到印證,後訛為夏、商時期的汪罔國名。汪芒國與汪罔國毫無瓜葛。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封叔叔周公旦於魯國。後因周武王早逝,即位的周成王姬誦年幼,才十二歲,因此周公旦需要留在都城輔佐周成王護朝,他便派長子姬伯禽出任魯國國君。魯國傳十三代十五君至魯成公姬黑肱,生長子姬午後為魯襄公,而次子因出生時兩掌有紋,“左王右水”,因而取名為姬汪,是為公子汪,因名封爵為汪侯,食採穎川,世稱“穎川侯”。

5、源於汪野國,出自秦、漢時期西北地區汪野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在史籍《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載有“汪野”地名。據學者汪松壽考證,古汪野國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祁連山脈的玉門、陽關一帶,“漢朝以前未通中國”,是古代西羌民族的世居之地,其境在秦、漢時期初成為大月氏、烏孫國和匈奴之地。

漢武帝劉徹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將軍霍去病率漢軍西征,滅匈奴,始置玉門縣,隸屬於酒泉郡,西羌民族一時紛紛歸附大漢帝國,有以古國名漢化為姓氏者,稱汪氏,逐漸融合於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汪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汪,古河流名稱,亦稱潢水。在史籍《水經注》中記載:“潢水一名汪水,與洈水合,至沛入泗。”汪水,不是今遼寧省境內的西拉木倫河,而是中原地區民間自古就俗稱的“小黃河”,源出今湖北省的麻城五腦山,東流經河南境內,最後匯入淮河。西拉木倫河在古代亦被稱為“潢水”,但沒有“汪水”之名。

在汪水流域的住民,很早就以河流名稱命氏,稱汪氏,世代相傳至今。

7、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