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中華姓氏,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姓氏,那麼吳姓的發源地在何處?吳姓遷移經過了多少朝代?吳姓遷移到了哪些地方?吳姓海外遷移地方有哪些?這裡易師匯姓名文化網給大家講解下百家姓吳姓的文章。
一、吳姓的發源地在哪裡?吳姓遷移經過了哪些朝代?
1、先秦時期
吳氏發源地在江蘇無錫,吳泰伯後裔返流入贛落居最早的記載,是吳王夫差的兒子吳友、吳鴻帶子孫逃難到江西。
2、秦漢時期
吳芮屬吳徵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
嶺南吳霸家族,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人,據後世研究者推測,吳霸先世是吳亡後遷到越國的吳人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清代《廣東通志》記述了吳霸的生平。吳霸年輕時非常強壯,就任地方軍官。他曾帶兵駐紮湞陽(今廣東省英德縣),並施行軍屯,招攬流民開墾荒地,後人為紀念他的開發之功,將他曾駐守的山命名為吳山。後來吳霸又升廣鬱(今廣東巴馬、凌雲縣一帶)都尉,負責監視夜郎國。他的族人希望藉助其勢力遷居廣鬱肥沃之地。被吳霸以擾民為由制止。吳霸此舉深為當地百姓敬佩。漢昭帝時吳霸又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大約在今貴州省西部。《廣東通志》說,吳霸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
3、三國時期
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後,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治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
4、魏晉隋唐時期
魏晉至隋唐的七百餘年間,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佈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
據史料記載,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的興國、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南雄;廣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廣東潮州府潮陽縣賀隴鄉吳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後裔在吳國滅亡後,隨戰亂不斷遷徙而來。至唐代,應募墾殖銅盂,始定居下來。其開基大都在秦漢以後,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廣東等地在唐以後。
5、宋元時期
據《海鹽吳氏宗譜》 (光緒22年版)記載,廷尉吳公晚年定居石門語溪洲錢(今浙江桐鄉縣西石門),故居至清末尚存。譜稱語溪洲錢吳氏。宋代中期,吳氏子孫,恃貴犯法,給語溪洲錢吳氏帶來厄運。譜稱因為這次犯事,至使語溪吳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竄斃殆盡”,僅有一胤,僥倖逃過於這場劫難。
大難後倖存的一胤生了三個兒子,後來分居三處:長子吳德昭,留居石門洲錢祖居;次子吳德彰,贅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縣)勾壘;三子吳德輝,贅居海寧縣治前。留居語溪氏,後又分出三派:一派為吳繩翁後裔,分居馬頭村;一派分居海鹽;一派分居石矽村,為吳申孫的後裔。海鹽吳氏一派,以吳馨為一世始祖。據《海鹽吳氏宗譜》記載:海鹽吳氏一世祖吳馨,字世芳、明末處士,世代居住在石門語溪洲錢。吳馨生子吳賢濟,字北皋,排行第四。吳賢濟是石門縣的歲貢生,即秀才,當明朝末年,為避兵災戰亂,他將家室遷居海鹽岡圖畫橋,成為海鹽吳氏的始遷祖。
吳佑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雅,官任漢樂浪郡(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市)太守。這是見幹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一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鳳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
季扎次子吳徵生一支在兩宋產生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氏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後形成根深葉茂的汝南–太原吳氏。渤海吳氏成員南遷江南後落地生根,在兩宋時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吳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吳姓正宗季扎四子吳子玉一支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達千餘年的季扎長房後裔洞庭濮氏於南宋初年複姓歸宗。
6、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吳姓的分佈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佈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佈,如廣東潮州府賀隴吳氏,雖自漢唐後世居本地,因歷代的戰亂和災荒,發展極其緩慢,及至明萬曆後到清乾嘉年間,始繁衍成吳氏著存堂一族。
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為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弋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衝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鑑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 後裔繁衍成益陽九都衝吳氏。泉峰吳氏,其先祖在元初遊學湖南,而定居益陽,後世繁衍成益陽泉峰吳氏。夾流溪吳氏則是明初從江蘇省江陰縣遷居湖南益陽夾流溪,據其家譜記載,到清乾隆時,這支吳氏已傳了13代。
二、吳姓海外遷移的地方有哪些?吳姓歷史遷移分佈詳解
1、遷居臺灣
吳姓的發源地江蘇南部距離臺灣較近,因此吳姓人遷居臺灣的歷史較早。早在吳國滅亡之時,吳姓子孫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遷到了臺灣,然而見於歷史記載的卻是在元代。明清以來自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的吳氏遷居臺灣的逐漸增多。
2、海外發展遍佈全球
自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至今兩千餘年,吳姓子孫不僅在祖國內陸往復遷徙,而且還遠播國外。早期吳姓主要遷往鄰國越南、日本、朝鮮,後來又陸續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近代由於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國門被開啟,中西經濟文化的往來加強,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而今隨著全球一體化浪潮,吳姓子孫已遍佈全球。
3、日本
日本與吳國故地隔海相望,國破家亡之後,吳國王室的一些倖存者,到達了日本島。此後,他們便在這裡紮了根。他們給當時落後的日本帶來文明的種子,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為當地民眾的首領。這一批優秀的吳姓族人,在日本備極興旺。它的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
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吳人懷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陸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中國的史書《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都記載了這類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吳姓的後代。
近世以來,大批吳姓子孫移居日本,成為日本華僑、華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華人圍棋大師吳清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4、越南
越南和中國一衣帶水,在民族獨立前曾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轄區。吳姓人遷往越南的時代很早,春秋末年越滅吳,大批吳人南遷,加入越人隊伍,後來越國滅亡,吳人又隨越繼續南遷,大約在秦漢時期到達越南地區。秦漢以後,內地吳姓人因做官、經商、從軍等原因陸續有人遷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吳氏裔孫吳納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舉家遷到越南北部,此記載也見於唐元和年間林寶編撰的《元和姓纂》。南遷越南的吳姓子孫不斷開拓進取,建立了功業。
唐末五代時,南遷越南的吳氏裔孫吳權在越南建立吳朝。據《丹陽吳氏宗支錄·季扎以下世系》記載:吳權家族出自延陵吳氏,唐昭宗時,吳權生於唐王朝屬地林州(今越南和西省),其父吳(日文)是當地政府長官–州牧。吳權自幼胸懷大志,性格沉穩,成人後借父之威,先後擊敗附近地區的武裝割據勢力,建立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吳朝歷吳權、吳昌熾父子兩代,即被丁朝取代。此後,吳權後裔散居於越南各地,據說吳權後世子孫在姓名中間加一“昌”字,以作為吳權家族的標誌。在吳朝以後的一千餘年中,又有許多漢族姬姓吳氏遷入越南,進一步壯大了吳姓隊伍。明朝滅亡後,一部分明朝遺民流亡到了越南,形成越南華裔“明少二人”,其中有不少吳姓人。著名人物有詩人吳仁靜,他曾任越南阮朝禮部尚書,是祖籍廣東的吳姓後裔,著有《汝山詩集》流傳於世。
越南黎朝時,有傑出的史學家吳士連,他創作了越南第一部編年體史學鉅著《大越史記全書》。
6、朝鮮
朝鮮與中國東北相鄰,自夏商以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吳姓人到達朝鮮地區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據《後漢書》記載:東漢陳吳氏裔孫吳鳳官任樂浪郡(今朝鮮平壤地區)太守,舉家遷到朝鮮。此後的歷代王朝又有不少吳姓人遷入朝鮮,今天他們已完全融入朝鮮民族,成為朝鮮吳姓的一部分。吳姓在今天朝鮮143個姓氏中為20大姓之一。
7、東南亞
吳姓人移居東南亞一帶始自元明時期,那時東南亞叫南洋。菲律賓的吳姓華人家族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來自廣東、臺灣地區的吳姓人,但遷移時代較晚。據統計,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大約有五萬多華僑華人,其中吳姓人口位居第七。
8、歐美
在當代美國華人社會中,吳姓宗族的發展之快勢力之強,人才之多,又遠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