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它是我國相沿成俗的一個傳統節日,是春節的前奏。那麼,“臘八節”是怎麼來的?臘八節的由來傳說有哪些?今天易師匯民俗文化網就給大家講解下臘八節的由來。
一、臘八節有哪些傳說故事?臘八節的來歷是什麼?
1、紀念佛祖說。
相傳,釋迦牟尼曾苦行悟道,一天餓暈倒在河邊,有位善良的牧牛女用多種米、豆和野果熬成粥給他吃下,醒來後在菩提樹下禪坐,於臘月初八這一天得道成佛。從那以後,各佛教寺院都在“臘八”這天大辦施粥,用以供僧,或饋贈施主、貴宅等家。這一段記錄於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一書。另據蕭梁釋僧佑撰《釋迦譜》卷一載:爾時太子(即佛)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仍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清瘦,有若枯木。……女人見此,生奇待心,即以乳糜如是米:“我為成熟一切眾生,故食此食……”這就是牧牛女人用乳糜供佛的故事。但這是由中國僧徒創始的呢?還是沿襲來自印度的?這就無從考證了。
2、祭祀神農說。
遠古時期的祭祀稱為“臘”。史料上說:古代的人們在冬天狩獵,捕獲禽獸後把他們的骨肉作為供品,用火祭的形式祭祀神農,以祈求神農降福於人間,古時也稱之為“臘祭”。
3、始於漢代說。
據說漢代以前,臘祭的日子不肯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從漢代開始把祭日定在“冬至”後第三個“戍日”。後來,人們為了好記,就把所祭的日子定在第一年的“冬至”後“三戍”,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說,臘八這天,那時候的人擊腰鼓,戴胡頭,驅逐鬼怪與病疫。“胡頭”就是假面具;為了使疫鬼害怕,而扮作金剛、力士,這顯然是因為自東漢傳入華土的佛教在南北朝時已經大盛,所以把佛籍中所說的金剛、力士借來作為逐疫的護法神。但逐疫的儀式是由來已久的,它在先秦時代就被稱作“帷”。
《論語》中有“鄉人帷”的記載。高誘是東漢時人,當時臘日尚無固定時期,擊鼓驅疫還在除夕前一日;至南北朝時,臘日既已固定在臘月初八日,於是臘鼓也就在此時開始敲響。至於何以要擊鼓來表示逐疫,這與先秦信巫相關。臘鼓,在宋代已成為貧者行乞的手段。 “打夜胡”一作“打野胡”,唐宋人涅語,即是“攤”的意思清代,除夕前一二日例由喇嘛“打鬼”,皇帝親臨,亦含“大攤逐厲”之義。
4、祭祀“八神”說。
據考證,是自秦代起,以十二月為臘月;漢代稱臘祭之日為“臘日”。從先秦時起,都把“臘日”作為盛大的節日,將“臘日”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並稱之為“臘八”。這是古人為了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就不得不寄希望於諸神保佑。一本名叫《古今中外節日大全》的書上說,當時臘祭之神當有八種:表吸神、先音神、司音神、貓虎神、水庸神、坊神和昆蟲神等。因而稱為“臘八”。
5、朱元璋憶苦思甜說。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小時候非常苦,他給地主家放牛,地主卻不讓他吃飽,他常餓得半死不活的。有一天他餓得實在不行了,就想抓只老鼠來吃。在他掏老鼠洞的時候,不成想掏出來不少的大米、豆子、粟米、紅棗等五穀雜糧,他高興地把這些雜糧煮了一鍋粥吃,非常的香。後來,朱元璋當上皇帝,可他依舊懷念老鼠洞掏糧煮粥的事兒,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傳令御廚用五穀雜糧煮粥給他喝,朱元璋吃後感覺非常棒,因此就將此粥賜名為“臘八粥”。這一在民間廣為傳說,並被記入《佐餐的典故》一書。
6、紀念岳飛說。
岳飛是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當初大奸臣秦檜陷害岳飛,曾經揍本皇帝連續傳下十二道金牌,讓岳飛停止與倭寇打仗,立即回京受罰。岳飛不敢抗旨,只好帶著岳家軍回朝。臘月八日這天軍糧已經不夠用了,大部分人在餓肚子,沿途百姓得知後,便煮粥給岳家軍喝。岳飛被奸臣害死後,百姓非常痛心,每年都在臘月八日熬粥,用於紀念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