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姓的名人歷史都有誰?陰姓的來歷和歷史有哪些?

陰姓的名人歷史都有誰?陰姓的來歷和歷史有哪些?

百家姓陰姓氏的由來是怎樣的?你對姓陰起源、陰姓氏的來源熟悉嗎?陰姓氏的郡望堂號是什麼?陰姓氏家族有哪些名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姓氏陰方面的基礎知識,供大家參考!

(一)陰姓氏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陰姓由來是什麼?

1、源於風姓,出自遠古女媧後代陰康氏,屬於以國名為氏。

傳說,遠古時期的女媧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其後代曾建立過一個諸侯國,稱陰康國,故址在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蒲峪鄉一帶。

在史籍《路史·前紀》中記載:“陰康氏之時,水潰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人既鬱於內,腠理滯著而多腫袿,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製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  陰康氏是以先祖封國名稱為姓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陰氏、康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這在著名的東漢學者應劭所撰的中國最早姓氏專著《氏姓》中有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

2、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堯帝后裔,屬於以地貌特徵為氏。

古時,山巒向南的那一邊稱陽,向北的那一邊稱陰;河流北岸稱陽,南岸稱陰。“陰”這個地名由此地貌特徵而來。  堯帝開闢禪讓之制,傳位予舜。後人景仰堯帝,尊其子丹朱為帝丹朱。丹朱逝世後葬於蒼吾山之陰,其後世子孫遂就以地貌特徵稱謂為姓氏,稱陰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帝堯農官后稷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為齊桓公輔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後裔。  管仲名姬夷吾,潁上人(潁水之濱),他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姜小白任為上卿,尊為“仲父”。管仲下傳至七世孫名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驕二十二年(齊侯田剡五年,公元前380年)“田代姜齊”之後,管修為齊侯所逐,他自齊國逃到了楚國,被楚肅王熊臧封為陰邑

4、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貽甥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二)陰姓的始祖是什麼?陰姓是誰的後代?

得姓始祖:管修。

(三)陰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陰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陰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八十三位。

陰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齊國有大賢人管夷吾(就是管仲),是周穆王的後代,他學識淵博,又有治國安幫的雄才大略。他後來成為齊國的丞相,幫助齊桓公稱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個,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末年,管仲的第七世孫管修從齊國逃到楚國避難,被楚王封為陰大夫,封地在陰,他的後代有的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為陰氏,是今天陰姓的又一支來源。在古代,山丘的南邊,河流的北邊,稱為陽;山丘的北邊,河流的南邊,稱為陰。傳說堯的後代有被封在一座大山的北麓,建立了陰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稱為陰氏。在古代,陰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南陽。

今甘肅省的武威市、蘭州市、慶陽市,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陰家河、渭南市澄城縣馬村,河北省的邯鄲市廣平縣陰莊、固安縣、樂亭縣、保定市容城縣、徐水縣、邢臺市、冀州市,山西省的介休市、古交市陰家溝村、平遙縣常村、芮城縣陌南鎮灣裡村(原名陰家灣),運城市夏縣胡張鄉王村,以及運城市稷山縣加莊村,山東省的肥城市桃園、萊州市陰家村,河南省的衛輝市後河、鄭州市柳林鎮沙門村、新鄉市長垣縣、洛陽市洛寧縣,安徽省的馬鞍山市、蕪湖市,江蘇省的鎮江市句容縣,江西省的宜春市奉新縣,湖南省的永州市,福建省的三明市寧化縣、南平市光澤縣梅溪村,貴州省的思南地區,四川省的內江縣,黑龍江省等地.最重要的還有河北寧晉北樓下村和南留村等都有陰姓人士居住。

(四)陰姓郡望堂號有哪些?陰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南陽郡

2、始平郡:西晉時期置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市一帶地區。

堂號

1、南陽堂:以望立堂。

2、始平堂:以望立堂。

(五)陰姓家族名人有哪些?陰姓歷史名人簡介

1、陰慶:陰興之子,漢明帝永平年間,封為鮦陽侯,封地在今安徽省臨泉縣鮦城鎮(據《水經注·汝水》)

2、陰鏗:南朝陳文學家。字子堅,武威姑臧(今甘肅省武威)人。其高祖襲遷居南平(在今湖北荊州地區),其父親子春仕梁,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鏗幼年好學,能誦詩賦,長大後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為當時所重,仕梁官湘東王蕭繹法曹參軍;入陳為始興王陳伯茂府中錄事參軍,以文才為陳文帝所讚賞,累遷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約在陳文帝天嘉末年去世。原有文集3卷行世,今存《陰常侍集》1卷,有《六朝詩集》本,又名《陰常侍詩集》1卷。有《二酉堂 叢書》本、《叢書整合初編》本。

3、陰子方:據《後漢書·陰識傳》記,西漢宣帝時,陰子方事親至孝,積善有德。某年臘日早晨,他正在灶臺旁升火舉炊,灶神露相了,於是忙下跪感恩,並將一隻家養的黃羊宰殺供奉。這以後,陰子方接連發財,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戶。受到這個“黃羊祭灶”傳聞的啟發,很多人亦都在臘日宰牲祭灶。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臘日“以豚酒祭灶神”的記述,注引陰子方祭灶致富的傳說說明這一習俗的由來。由此可見,漢晉南北朝時的臘日祭灶是從先秦兩漢時的夏季祀灶蛻變而來;至晚在宋代形成的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又是從臘日祭灶流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