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宗姓的始祖和宗姓家族遷徒分佈情況,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宗姓氏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讓你對宗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宗姓的來源和歷史典故是什麼?宗姓起源什麼時候?
1、四嶽之後,以職官命氏。四嶽,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
2、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與鍾氏皆晉伯宗之後也。
3、出自偃姓,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後代也稱宗氏。4.宗氏,陳宣公六世孫宗來氏之後《元和姓纂》。左傳陳有宗豎,世族譜雲:“宣公六世孫。”
(二)宗姓始祖是誰?宗姓祖先是誰?
羲和、宗伯
(三)宗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宗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宗姓源出多頭,先秦時期宗姓已在今河南南陽、安徽廬江、四川渠縣、河南淮陽、淇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落籍,如:《左傳》中陳國的宗豎,衛國的宗魯,齊大夫宗樓。漢朝時,河南南陽宗氏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如:五官中郎將宗伯,河內太守宗均(宗伯子),遼東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隸校尉宗意(宗京子),漢司空宗俱(宗意孫),汝南太守宗資(宗均孫),宗資子宗承字世林以及從事曆法研究的宗紺、宗誠。東漢以後,宗姓在陝西西安落籍,並以此為跳板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三國時,河南南陽宗預因入仕而進入四川,蜀亡後,又徙居洛陽。兩晉時,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陽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後代宗繇之、宗炳、宗 ??、宗 愨、宗 測、宗懍等。隋唐間南陽宗姓徙於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為後梁南弘農太守,南陽人,梁亡入隋後居蒲州河東。唐末五代時宗澤八世祖,由南陽遷於浙江義烏,此際宗姓已廣佈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宋代以後,宗姓之發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後來的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於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明初,山西宗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河北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國分佈愈廣,並有山東等地之宗姓入居東北三省。 如今,宗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多此姓。
(四)宗姓郡望和堂號分別是什麼?宗姓郡望在哪些省份?
1、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2、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3、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4、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1、南陽堂:以望立堂。
2、河東堂:以望立堂。
3、京兆堂:以望立堂。
1、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徵其為官,均不就。長於琴書,尤喜書畫,精於言理。曾遊名山大川,遂畫所遊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傑出的書畫家。
2、宗澤:(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親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義兵都督總管,用岳飛為將,屢敗金軍,臨終時,還三呼”渡河”。
3、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官內閣中書。累至山東運河道,以疾告歸。年甫三十,歷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書院。歸後,主戢山書院,成就甚眾。稷辰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四卷,詩鈔二十八卷,及《四書體味錄》,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