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熊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熊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熊姓由來是什麼?
1、出自黃帝后裔。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辨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七世孫有季連,為羋姓,其後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師,曾孫熊繹建立楚國,以王父字為氏。
2、出自黃帝有熊氏之後。據《元和姓纂》所載,相傳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始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又稱有熊氏,其後有以地為氏者,稱熊姓。
(二)熊姓始祖是誰?熊姓是誰的後代?
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曾為周文王之師,被封為護國侯。其先祖為黃帝,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鬻熊為季連之裔孫。鬻熊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西周成王時,封熊繹在荊楚,建立楚國,建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春秋時,楚國一度強大,勢力曾擴充套件到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為秦所滅,後人多以熊為姓,並尊鬻(yu)熊為熊姓的得姓始祖。
(三)熊姓人口分佈在中國哪些地方?熊姓祖籍在哪裡?
先秦時期,熊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安徽地區。秦漢時,熊姓的足跡已北達河南,東北進山東,東到江蘇、浙江,西北至陝西秦嶺以南,西抵川東,西南直入雲南和廣西,南臨南海。熊姓在2000年以前已基本奠定了當代的分佈格局。
宋朝時期,熊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6%,排一百五十位以後。江西為熊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熊姓總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湖南,這三省熊姓佔熊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佈於廣東、江蘇、河南、浙江等地區。全國形成了以贛、閩、湘為中心的熊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熊姓大約有2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7%,為明朝第七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熊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江西仍為熊姓第一大省,約佔熊姓總人口的4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四川三省,這三省熊姓大約佔熊姓總人口的78%,其次分佈於湖南、福建,這兩省的熊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間,熊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
當代熊姓的人口已達360餘萬,為全國第七十二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從明朝至600年中熊姓人口由27萬激增到380餘萬,增長了14倍之多,熊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1000年熊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五省,大約佔熊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於重慶、河南、江蘇、雲南,這四省市又集中了13%的熊姓人口。湖北居住了熊姓總人口的27%,為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鄂贛川湘黔的長江中上游的熊姓高比率分佈帶。在近600年間,熊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西部、華中的回遷成為熊姓遷移的主流。 熊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熊姓在長江中上游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鄂湘大部、江西、安徽西南、福建北部、黔渝、雲川大部、廣西北部,熊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2%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8%,居住了大約61%的熊姓人群。在四川北部、青海東南、陝甘豫南部、安徽大部、蘇浙、閩粵桂大部、雲南東南、黑龍江東北,熊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14%—0.42%之間,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4.5%,居住了大約30%的熊姓人群。
(四)熊姓郡望和堂號分別是什麼?熊姓郡望在哪些省份?
郡望
江陵郡、豫章郡、秭歸縣。
堂號
1、江陵堂:以望立堂。
2、蘭溪堂:以望立堂。
3、秭歸堂:以望立堂。
4、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稱豫章堂。
5、射石堂:古時有一位善於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間走路,老遠就看到前面有一隻老虎趴在那裡。他拿箭就射,老虎卻一動不動。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頭射進去幾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來是一塊大石頭。
6、三禮堂:出自北周熊安生事典。熊安生,長樂阜城(今河北阜城東)人,字植之。少從名師,博通《五經》。仕齊為國子博士。周滅齊,入長安參議五禮。宣政元年(578)為露門博士、下大夫。專講”三禮”,弟子常千餘。撰《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因而其後裔用”三禮”為堂號,也有的族支叫”經禮堂”。
(五)熊姓有哪些名人?熊姓的名人都是誰
1、熊侶:諡號楚莊王,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諡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2、熊遠:晉朝大臣,字孝文,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曾當過寧遠護軍、主簿、散騎常侍、御史中丞、侍中、會稽郡(治今浙江紹興市)內史等官職,後拜太常卿,加散騎常侍。著有《熊遠集》12卷。他為官清正,屢進忠言,是晉元帝司馬睿十分倚重的大臣。
3、熊孺登:鍾陵(今江西省進賢縣)人,約唐憲宗元和(806—820)前後在世。元和年間(806—820)登進士第,為四川藩鎮從事,與白居易、劉禹錫友善,時相贈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劉禹錫《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鍾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達了他們之間情誼。他勤於創作,寫詩很多,而傳於後世的僅存詩集一卷。其中贈答應酬之作較多,佳句不少。有些詩句感情真摯、動人,為時所傳誦。
4、熊安生: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東)人。通五經,精“三禮”,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宮露門學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皆劓。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