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蒲姓的始祖和蒲姓家族遷徒分佈情況,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蒲姓氏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讓你對蒲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蒲姓的來源和歷史典故是什麼?蒲姓起源什麼時候?
蒲(Pú)姓源出有四:
1、來源於封邑名。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西蒲州一帶),於是他的子孫就把封邑名“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2、來源於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個水池,裡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後都感到奇異,於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數民族,扈氏的後代,同樣來源於蒲草。據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載,古時西羌族的扈氏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為時人所異,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又據據《路史》的記載,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後代,世襲為西羌的酋長。
4、出自中東人後裔。宋、元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商居住後,即有以蒲作為漢姓的。
(二)蒲姓始祖是誰?蒲姓祖先是誰?
虞舜。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後裔。《萬姓統譜》記載,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現在的山西省永濟西蒲州一帶,他的子孫後來又被封在這裡,後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為姓的,而稱蒲氏,望族出於河東,故蒲氏後人奉虞舜為蒲姓的始祖。
(三)蒲姓分佈地區在哪些地方?蒲姓遷移分佈情況怎樣?
蒲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蒲姓出自己姓。夏朝時,舜帝的後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建立了蒲國,後來蒲國的王族就以封地名為姓氏,稱為蒲氏,是今天蒲姓的起源。又有一支起源。春秋時期,帝少昊的後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縣北),後建立蒲國,蒲國王族的後代稱為蒲氏。遠古時蒲草可當食物,長老後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說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關。十六國春秋中說:“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後家池生蒲,謂之蒲家,因以為氏。”意思是扈氏有後代,家裡面的池子里長了很多蒲草,當時人們就成他們為蒲家,後來也就漸漸地乾脆用蒲作為姓氏了。按宋、元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商居住後,即有以蒲作為漢姓的。回族中的“蒲氏為唐宋時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國伊斯蘭史存稿》)早在南宋時,福建泉州就已經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來源也比較廣。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轉化為蒲姓。同時,蒲姓又“是由‘Ahu’的讀音而來,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國讀其音為“阿蒲”,後省其‘阿’,則視為其姓‘蒲’了。”(《回教徒與中國曆代的關係》)作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個來源。蒲姓望族居於河東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部。
(四)蒲姓郡望和堂號分別是什麼?蒲姓郡望在哪些省份?
郡望
1、河東郡:秦朝時期置郡,地點在今天的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堂號
1、揖讓堂、帝師堂:均源出舜帝的時候,十八歲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師。舜帝要把天下送給他,他不接受,後來就消失了。
1、蒲元:三國時期蜀國人,是劉備的大臣。是一個鑄造刀的能人,他為諸葛亮鑄造3000把刀,他說汗水不能使刀很鋒利,於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來以後,他告訴取水人說這水要是不純就不能用,取水人說是純水,蒲元用刀劃了一下水就斷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馬上承認了。後來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鋒利無比。
2、蒲宗孟: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郡齋讀書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調夔州觀察推官。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召試學士院,為館閣校勘。六年,進集賢校理(《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誥,轉翰林學士兼侍讀。元豐六年(一○八三),出知汝州,加資政殿學士,徙亳、揚、杭、鄲州 支援王安石新法 和蘇軾 司馬光周敦頤同時代人,周敦頤乃其妹夫。
3、蒲遠猶:北宋進士 黃庭堅同年好友,四川西部人,曾任重慶知府。其詩詞書法皆精,在宋代被譽為川西大儒,有子蒲元禮、妹蒲幼芝(宋史中作蒲芝),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晚清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在他所著的《語石》(評石刻專著)中,評論黃庭堅所書的《蒲遠猶墓誌銘》為宋第一碑 此自傳墓誌銘指其家族唐僖宗時從河東遷往四川。
4、蒲元禮:蒲遠猶長子 進士 任職禮部 黃庭堅作詞《送蒲元禮南歸》
5、蒲國寶:宋朝狀元。對宋朝很忠誠,進入元朝以後不再做官。對經史很有研究。
6、蒲堯元:宋朝時期的泰和知縣,福州人。紹興進士,為官清廉。
7、蒲宗瑞:明代有名的縣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時候愛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8、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