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牟的歷史名人及成就簡介,牟姓的起源與分佈發展

姓氏牟的歷史名人及成就簡介,牟姓的起源與分佈發展

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牟姓氏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牟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牟姓由來是什麼?

1、源於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後,後因氏焉。”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后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火正之職,亦稱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後封在牟(今山東萊蕪辛莊鎮趙家泉村),為那時期的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

2、出自以封地名為氏。據《後漢書·儒林傳》所載,牟長其先封牟,牟長以地為氏。

3、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鮮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冑。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軍樂隊,身著岑牟後,甲冑鮮明,威風凜凜,好不神氣,因此也就俗稱其為“岑牟”。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記載:“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5、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晚期賓牟賈,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賓牟氏,是上古時期一個氏族的複姓。在典籍《廣韻》中記載:“賓牟,複姓,三氏,<禮記>有賓牟賈。”賓牟賈,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人。由於賓牟賈精通樂禮,因此孔子曾稱呼賓牟賈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兒子”、“我的晚輩”的意思,而是春秋時期士大夫們對對方十分尊敬的一種尊稱,也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敬稱。在賓牟賈之前,史籍中未見有此複姓的記載。

6、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根牟國,屬於以國名家氏合姓為氏。

8、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杞國牟婁、根牟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10、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司馬彌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二)牟姓的始祖是什麼?牟姓氏是誰的後代?

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不斷髮生摩擦,牟子國夾在大國之間深受其害,被迫不斷向東北方向遷徙。至周靈王姬洩心五年(齊靈公姜環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在東擊滅萊國(今山東龍口一帶)、今煙臺地區皆入齊國勢力範圍以後,齊國掉頭西擴,不斷攻擊魯國北鄙(北部邊境地區),齊、魯之間持續爆發了一系列的“城之戰”、“防之戰”、“崔杼攻魯”等戰爭。為了攻擊魯國並抗擊與魯國聯盟的吳國,齊靈公在周靈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間(公元前558~前548年),將已經向東北遷至營丘邊緣地帶(今山東淄博臨淄)的牟子國再東遷至今山東省煙臺市的牟平區、福山區一帶,史籍《路史》中記載為“牟逼近臨淄,乃遷於東海。”然而到春秋末期,牟子國仍然被齊國吞滅,之後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亡國之後的子孫後代,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史稱牟氏正宗。後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牟辛,在史籍《後漢·牟融傳》中記載的東漢時期的重臣、經學家、北海安丘人牟長,都是牟子國的王族後裔。顯然,在賓牟賈的後裔子孫中,肯定沿襲先祖的姓氏,稱賓牟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賓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但賓牟氏複姓反而消失了。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陸終為得姓始祖。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三)牟姓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牟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發祥于山東地區,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一十七位,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7%左右。牟姓是發祥於今山東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牟姓一直以山東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並以此為中心,緩慢地向周邊省份遷衍。戰國時齊有大夫名牟辛,西漢有經學博士牟卿,東漢有樂安臨濟(今山東省濟陽)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紆,還有北海安丘(今屬山東)人、經學家牟長及其子牟麟。透過這些見諸史冊的名人籍貫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漢代以前,山東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書章句》的牟長,因其對於《尚書》的輝煌貢獻,為牟姓爭取了應有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為研究《尚書》者奉為重要依據。魏晉南北朝時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軍閥割據等政治紛爭,使此際呈現出一種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會景象。偏安山東半島的牟姓必然遭受衝擊,顛沛流離,徙奔異鄉勢在必行。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牟姓郡望有三:鉅鹿郡、平陽郡、滎陽郡。表明此際至隋唐,在今河北鉅鹿、山西臨汾、河南滎陽一帶,牟姓為當地名門望族,而且人口繁衍興盛,社會地位尊貴。唐末僖宗李儇時,閹宦當權,災旱連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員盤剝沉重,終於導致王仙芝、黃巢揭杆而起。公元808年,黃巢攻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狽逃亡入蜀,時陝、豫之牟姓有隨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順漢水南下,進入湖北。兩宋之際,由於川地山關阻隔,交通閒塞,戰火難至,故川地之牟姓發展較快。南宋偏安江南後,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進入當時的國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附近,如牟獻由隆州井研(今屬四川省)徙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間以後,有冀、魯、豫地之農民闖關東到東北三省。

如今,牟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四川、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約佔全國漢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牟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

(四)牟姓郡望堂號有哪些?牟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鉅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2、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

3、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堂號

1、鉅鹿堂:以望立堂。

2、平陽堂:以望立堂。

3、滎陽堂:以望立堂。

(五)牟姓家族名人有哪些?牟姓歷史名人簡介

1、牟長牟紆:東漢樂安臨濟人,父子兩博士。父牟長少習《歐陽尚書》。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遷河內太守。著《尚書章句》,復徵為中散大夫。子牟紆隱居教授,門生千人。後徵為博士。

2、牟融:北海安丘人,東漢大臣。明帝時舉茂才,任豐地縣令三年,縣無獄訟。章帝即位後,升太尉(位同宰相),參錄尚書事。

3、牟谷:宋代畫家。任畫院祗侯,曾隨使赴交阯(今越南),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畫像,亦曾為宋太宗畫像,後升任翰林待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