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範的來源和變遷歷史,範姓的歷史名人及主要成就

姓氏範的來源和變遷歷史,範姓的歷史名人及主要成就

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範姓氏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範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範姓的始祖和範姓家族遷徒分佈情況,讓你對範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範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範姓由來是什麼?

晉國範氏為帝堯陶唐氏裔孫劉累之後,以封邑名為氏。範氏比許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對於自己姓氏的來龍去脈,十分清楚。

自杜隰(xí)叔投奔晉國後擔任士師(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兒子士蒍(wěi)。

士蒍後世大宗世代稱士氏,士蒍有二子,長子士缺、次子士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會,是為範武子。士會後累遷至晉國正卿,封於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於範邑,立範氏,為範氏始祖。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

士燮生範宣子士匄,善刑法,執政晉國。士匄生範獻子士鞅,又為晉國執政。士鞅生子範昭子士吉射,因為前497年趙氏發生內亂,趙鞅殺死了中行氏的姻親邯鄲趙午,也作為中行氏姻親的範吉射幫助中行氏和邯鄲趙氏一起對趙氏進行圍攻,但最終被四卿打敗為趙簡子所驅逐,範氏才退出了晉國政壇。此時,士蒍已是子孫滿天下。

範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範武子以後,範文子、範宣子以及範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鉅族之一。

2、出自楚國,以地為姓:楚國有範地,春秋時期有楚國大夫範山、範無宇等範姓人物。

3、出自他族改姓

(1)源於西南夷,出自晉朝末期林邑王範文,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晉朝時期,南蠻有林邑王(亦稱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範文。林邑,是一個古國名稱。在漢朝時期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稱,其地境在占城一帶(今越南中部地區)。該支範氏族人在歷史上多有進入中國廣西地區定居者,是今廣西地區瑤族、苗族、京族範氏的主流。

(2)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博都哩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為女真孛術魯氏,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Boduri Hala,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姓為範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滿族範佳氏,滿語拼音為Fan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清朝中葉以後約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漢姓為範氏。

(3)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稱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稱孛術魯氏(孛魯術氏),以姓為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Bodu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布利托天氏多改漢姓為範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4)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京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範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範氏。

(二)範姓的始祖是什麼?範姓的祖先是誰?

範武子範會(約前660年-前583年),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政治家、軍事家,官至正卿中軍將,範姓得姓始祖。他執政時以教民勸化為務,使晉國之盜皆逃於秦國。

(三)範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範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範氏是一個很大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有500多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7%左右。範姓在堯為唐氏、在舜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周為唐杜氏。

範姓以河南範縣發祥,智伯滅範後,有範姓人徙居南陽順陽,三家分晉後,範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間。戰國時南陽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

秦漢之際,範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漢中葉時,有度遼將軍範明友,因北擊烏桓有功,封平陵(今山東省歷城)侯,其大部子孫回遷南陽。範明友裔孫範馥在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而遷居錢塘,這一時期還形成範姓的另兩大郡望,汝南範姓是東漢金鄉侯正規化之後,河內範姓是東漢司隸校尉範滂之後,範滂初居汝南,後裔中的一部徙河內,一部徙代郡(今山西省大同)。

西晉的永嘉之亂,使南陽順陽的範堅(左將軍範晷之少子)避亂江南,範汪(範晷之孫)南渡,其後代落籍于丹陽(今安徽省當塗),後分出一支移居甘肅敦煌,並派生出懷州範姓。南陽範姓居江南者,在東晉南朝之間人才濟濟,光耀史冊。唐安史之亂時,有河內人範坤舉家十八口遷杭州,又遷南京,再遷福建寧化黃竹逕,是為範姓入閩始祖。唐代宰相範履冰(汝南範滂後裔)為唐代範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孫範隋在唐懿宗時調任浙江麗水縣丞,後因戰亂不得北歸,遂定居蘇州吳縣。

宋時,入閩的範姓有移居廣東海陽、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豐等地,此期範隋的後裔出了個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後葬河南府洛陽縣尹樊裡萬安山下(今河南省伊川彭婆鄉許營村北),其子孫因守墓之故居洛陽。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孫大舉外遷避難,有嫡孫範正國開基江西臨川,明時有其十四代孫範昌期從蘇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間,範正國的十世孫範嶽山任隆慶倉大使,因失職被充軍瀋陽,其三子範孝文一支世居瀋陽,並在東北繁衍昌盛起來。至清朝時,範孝文七世孫范文程仕歷清初四帝,子孫留居北京。

如今,範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河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黑龍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範姓約佔全國漢族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範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七。

(四)範姓郡望在什麼地方?範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南陽郡: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郡。漢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

2、高平郡:指今寧夏固原。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漢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

3、錢塘郡:秦置錢唐縣,在靈隱山麓,隋移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加“土”傍為錢塘。民國與仁和縣合併為杭縣。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4、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轄境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

5、汝南郡:漢置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平輿。

6、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7、山陽郡:漢時置郡。轄境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東晉至隋初,移治江蘇省淮安市。

8、外黃縣:漢置外黃縣,唐以後廢,故城在今河南省杞縣東,治所在今河南省民權。

堂號

南陽堂、高平堂、錢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內堂、山陽堂、外黃堂,都是以望立堂。

(五)範姓家族名人有哪些?範姓歷史名人簡介

1、範昭子範吉射,範鞅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下軍佐。他是晉國六卿中範氏的最後一代宗主,最終在六卿內訌中敗亡,與中行氏一同出奔齊國。

2、範皋夷,士氏、按封地又為範氏,名皋夷,史稱範皋夷。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是範昭子的族人。

3、范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稱鴟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地三戶(在今河南淅川)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越國大夫、相國,曾獻策輔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官至上將軍,後歸隱經商,三成鉅富,三散家財,被後世尊為商聖、財神。

4、范增(前278年-前204年),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人,秦末謀略家、政治家,曾勸項梁立楚懷王后裔為王,後成為項羽的首席謀臣幕僚,被尊稱為亞父,輔佐他建立西楚霸業,封歷陽侯。

5、範目,人稱範三侯,秦漢時期將領。生活在秦、漢之際,巴人的部族長。由於他的遠見卓識和勇敢,在巴人中很有影響。因助劉邦組勁旅,北定三秦、協助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被劉邦先後封以建章鄉侯、慈鳧鄉侯、渡沔縣侯,因範目三次封侯,故有“範三侯”之稱。

6、範隆,字玄嵩,雁門(今山西右玉)人,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治家、宰相,曾任前趙尚書僕射、太尉、尚書令、中書令、司空。他博通經籍,無所不覽,著有《春秋三傳》、《三禮吉凶宗紀》。

7、範宣,字宣子,陳留(今河南陳留東北)人,東晉儒學家、書畫家,曾教授戴逵書法。《歷代名畫記》稱讚他的畫“荀衛之後,範宣第一”。

8、範欽(1506-1585)字堯卿,一作安欽,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朝著名藏書家。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與張時徹、屠大山稱為“東海三司馬”。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