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藍姓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藍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藍姓的始祖和藍姓家族人口遷徒分佈情況,讓你對藍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一)藍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藍姓由來是什麼?
1、源於嬴姓,出自秦國公子向,屬於以封邑地名為氏。據《竹書紀年》和《姓氏考略》記載,秦獻公為了向東發展,在藍地(今陝西藍田)設縣,周顯王二年(公元前368年),封子向為藍田君。在子向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自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藍氏正宗。
2、源於姜姓,據福建省武平縣等《藍氏族譜》記載,當地藍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是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其後人以藍為姓。該支藍氏一族,自族譜記載至今已經傳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
3、源於羋姓,出自楚國大夫藍尹亹,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左傳·定公·定公五年》記載了藍尹亹和楚昭王的故事:楚昭王之奔隨也,將涉於成臼,藍尹亹涉其帑,不與王舟。《國語·楚語13·藍尹亹避昭王不載》《國語·楚語15·藍尹亹論吳將斃》也記載了藍尹亹的兩個故事。唐代的譜牒姓氏學的專著《元和姓纂》以及江西省高安市藍坊鎮等《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源於楚國大夫亹。亹是楚國公族,羋姓。亹因出任藍縣(今湖北荊門)令尹,因此後世稱其為“藍尹亹”。在藍尹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即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都有藍氏尊奉藍尹亹為得姓始祖。
4、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相藍諸君,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戰國策·中山策》記載了中山國國相藍諸君的故事。《通志·氏族略》記載釐諸君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中山國國相,因其封地在藍邑(今河北遷安),世稱其為“藍諸君”。在藍諸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這個源頭,也有說是源於嬴姓的。
5、源於畲族。浙江省蘭溪等《藍氏族譜》記載,畲族藍氏來源於盤瓠的次子藍光輝,他受封護國侯,為畲族藍氏的得姓始祖。
6、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藍人,亦稱襤人、濫人,是商末周初的周王室內宮設定的一種官位。因其穿著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稱襤人、或濫人。在史籍《大戴禮》中記載:“藍人,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在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藍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藍氏。
7、源於滿族。
(二)藍姓的始祖是什麼?藍姓是誰的後代?
1、藍昌奇(姜昌奇):據《藍氏族譜》載,藍氏為炎黃子孫,第一代昌奇公生於帝嚳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時以秀藍賜名,分封為汝南郡(河南省新鄭縣)火旺公。藍氏後人尊藍昌奇為藍姓的始祖。
(三)藍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藍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宋朝時期,藍姓大約有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 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河南、湖南,此三省藍姓大約佔了藍姓總人口的7 2%。其分佈於安徽、四川、浙江等省。廣東為藍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藍姓總人口的2 6%。全國形成了廣東、湖南、河南縱向連線的藍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藍姓大約有4萬2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廣西、江西,此三省藍姓大約佔藍姓總人口的59%。其次分佈於山東、廣東、湖北、河南、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福建為藍姓第一大省,約佔藍姓總人口的25%。宋、元、明期間,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東南和向南移動,全國形成了南嶺、武夷山以南地區為藍姓人口聚集地。
當代藍姓人口已達14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1%,排在全國第一百二十一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這也反映了南方苗瑤藍姓人群漢化的速度。在全國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福建、廣東,三省區藍姓大約佔藍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佈於浙江、湖南、臺灣、貴州、江西,這五省的藍姓又集18%。廣西居住了藍姓總人口的43%,為藍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形成以廣西為中心,向外散佈的藍姓人口分佈特徵。
藍姓在人群中分佈在桂瓊、廣東西部、湘黔南部、雲南東部、閩浙大部、江西東部,藍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5%以上,最高2.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0%,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4%的藍姓人群。在廣東東部、福建南端、臺灣北部、浙江北部、江西西部、上海、皖蘇鄂渝南部、湖南大部、四川大部、雲南中部,藍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5%一0.45%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5%的藍姓人群。
(四)藍姓郡望堂號有哪些?藍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初年,設定中山郡,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十六國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南宋設定的香山縣,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中山市。
2、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始於唐朝。
3、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堂號
“汝南”、“種玉”、“德勝”、“中山”、“戒君”等。
1、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時,伍子胥為報楚平王殺父之仇,率領吳軍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倉皇出逃到成臼河邊。這時有一條船離開岸邊,昭王認得船上是藍尹亹及其妻兒,就大聲喊:“快讓我上船!”沒想到藍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幾次,藍尹亹才回答說:“自楚立國以來,從沒一個國君丟棄過國都,現在楚國滅亡都是你的錯,你還過河干什麼呢?”昭王沒有辦法,只好從陸路逃到隨國。後來昭王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復位,這時藍尹亹又來求見。昭王一聽說他來了,頓時大怒,要把他抓起來。令尹子西在旁勸阻說:“他敢來總有道理,先聽聽他怎麼說吧。”昭王於是派人去問,藍尹亹回答說:“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為積怨太多,引起國人不和,所以敗給吳軍。現在大王還想走他的老路嗎?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為了懲誡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變。我現在來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沒有,大王若仍不願改,楚國就完了,既然如此,我這條命又有什麼值得顧惜的呢?”昭王為了警誡自己,於是重新任用了藍尹亹。
2、種玉堂:所謂“種玉堂”即取“種玉藍田”之意,始建於明嘉靖二年(1566年)。明清時期,種玉堂藍姓或隨軍,或與人結伴渡海到臺灣。據《臺灣姓氏研究·藍氏姓考》記載:“清代,藍氏族人渡海來臺者以福建漳浦為最眾”。他們在臺灣墾荒種糧,為表達對祖先和故土的紀念,特將墾荒所在地取“漳浦”諧音,命名為樟普寮。所以,在臺灣南投市的鳳山裡、嘉義縣梅山鄉安靖村及彰化縣社頭鄉都有一個叫樟普寮的地方。這裡居住的居民以藍姓為主,溯其源則皆出自漳浦的種玉堂。藍理、藍廷珍、藍鼎元,這三位來自漳浦藍氏種玉堂的族親,對臺灣的收復、治理和開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至今,在種玉堂的顯要位置,仍懸掛著康熙贈給藍理的“所向無敵”匾、康熙贈給藍廷珍的“平臺大將軍”匾以及雍正贈給藍鼎元的“公正廉明”匾,光耀門楣。在臺灣的藍姓宗親現有5.6萬多人,散居在臺北、高雄等地,大部分屬漳浦“種玉堂”藍氏的後裔。
(五)藍姓家族名人有哪些?藍姓歷史名人簡介
1、藍采和:中國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在淮南道濠州鍾離濠梁之上(今安徽鳳陽)得道成仙(又說在青海出生,青海湖、崑崙山一帶,諾木洪的黑風口是他的誕生地),出生於塘河古鎮石龍門,陸游在《南唐書》中說他是唐末逸士。
2、藍奎:廣東省潮州程鄉人,宋代著名學者,赴京會試,中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他過目成誦,嘗奉詔校文福州,文章氣節,朝野欽崇。晚年家居講學,學者稱之“藍夫子”。
3、藍智:藍仁的弟弟,元末明初的詩人。元末與兄往武夷山從杜本,絕意科舉,一心為詩。明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僉事,以清廉仁惠著稱。其詩清新婉約,與兄齊名,有《藍澗集》。
4、藍瑛: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畫家。擅畫山水,筆墨秀潤。後漫遊南北,風格變為蒼老堅勁,兼工人物、花鳥、蘭竹,骨力峭勁,各具意態,世人稱他為“浙派殿軍”,為武林畫派創始人。其孫藍深、藍濤俱為名畫家,得其祖傳而善畫山水。
5、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洲,福建漳浦縣赤嶺人。清代知名學者和經世之材。漳浦藍氏家族先後出現了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元枚、藍日寵、藍瑤、藍瑗等數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職的軍事將領,其中藍廷珍、藍理、藍元枚官居一品。藍理、藍廷珍和藍鼎元,史稱“藍氏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