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艾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艾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艾姓由來是什麼?
1、漢族艾姓起源
遠古時期發明艾刀的氏族,以艾為氏。
輔佐夏朝少康帝中興夏朝的大臣汝艾,因其功高,少康帝賜姓艾,汝艾為文字記載的艾姓得姓始祖。
商朝修水古艾國(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其子孫以國君姓為氏 。
湯陰艾國最後一任侯爵的子孫以故國名“艾”為氏 。
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的第6世孫季梁(孔子之叔),隱居於齊國艾陵(今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東南),更姓改名,以隱居地名艾為氏,以原姓孔為名,取名艾孔。後世以艾為姓。
春秋吳王僚之子慶忌於公元前515年避難於艾城(一說是吳國的艾邑—今江西省修水縣,一說是衛國艾城,可能是今河南省湯陰縣),其子孫中的一支以其避難地地名艾為氏 。
2、少數民族艾姓起源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北魏鮮卑族去斤氏於公元496年改為艾姓。
回鶻族愛裡八都魯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率部歸順宋朝,並改愛姓為艾姓,取名艾忠孝 。
回族艾姓主要來自經名(即回族人名字)首音,如歸附清朝的回族人艾布巴克,其後裔以艾為姓 。
滿族愛新覺羅氏、西林覺羅氏、愛義氏、愛渾(璦琿)氏有改為艾姓者。
蒙古族艾姓源於蒙古族“艾日尹古特”姓氏的第一字。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彝族絞姓於1872-1873年期間改為愛姓,後演繹為艾姓。
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白族、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亦有以艾為姓氏。
3、外來民族艾姓起源
留居中國的猶太人中有艾姓,如北宋中期(1050年前後)來華經商、後定居於國都汴梁(今開封市)等地的猶太人中有艾姓 。
元朝中後期至順年間任裕州(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達魯花赤的中東波斯回族艾米那後世以艾為姓。
(二)艾姓的始祖是什麼?艾姓是誰的後代?
輔佐夏朝少康帝中興夏朝的大臣汝艾,因其功高,少康帝賜姓艾,汝艾為文字記載的艾姓得姓始祖。
(三)艾姓氏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艾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艾姓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族人最初分佈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和江西修水一帶。秦漢以後,有艾氏族人遷徙到今甘肅臨洮、天水和河南平輿、洛陽等地,逐漸成為當地的望族。北魏時,在漢化改革的推動下,由去斤氏改姓而來的艾氏族人遷徙到北魏新都洛陽(今屬河南),與當地艾姓人融合在一起,使河南郡的艾姓家族更加枝繁葉茂,鼎盛一時。隋唐時期,艾氏家族已繁衍到今北方諸省。唐末五代之際,艾姓族人為躲避戰亂向南遷徙,定居在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並有遠徙到今福建者。宋元時,艾姓族群在今南部省份繁衍開來,今四川、雲南、廣東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均有艾姓人人遷。明初,艾姓族群作為洪洞大槐樹(今屬山西)遷民最大的族群之一,被分遷到今陝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嗣後又有今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艾姓人遷徙到臺灣。清朝時,今山東等地的部分艾姓隨“闖關東”的風潮前往今東北三省謀生,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流域。民國時,艾姓人在全國分佈愈廣。
(四)艾姓郡望堂號有哪些?艾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艾姓主要郡望有隴西、河南、汝南、天水。
艾姓主要堂號有愛民堂 、東鄉堂、天水堂、衍慶堂、孝思堂等。
(五)艾姓家族名人有哪些?艾姓歷史名人簡介
1、汝艾:祖籍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夏朝少康帝中興大臣。
2、艾侯:江西省修水人,有功於商朝,武丁帝於公元前1225年前後封為侯爵。
3、艾伯堅:河南省汝南縣人,漢朝末年汝南郡6孝廉之一 。
4、艾居晦:唐文宗初明經,書法家。著有《開成石經》 。
5、艾宣:南京人,著名畫家,善畫花竹禽鳥。著有《垂拱殿御扆》、《紫茄圖》。
6、艾高(1009-1064):北宋五遷嶺南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御史中丞,授上柱國。
7、艾晟:今江蘇省儀徵市人,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校正、增補了《經史證類大觀本草》。
8、艾可叔:字無可,號臞山,南宋御史中丞,著有《臞山集》、《文江講藝集》、《鉤玄篇》等詩文集。
9、艾元英: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元朝名醫,著有《如宜方》二卷刊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