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龍姓的由來是怎樣的?你對姓龍起源、龍姓的來源熟悉嗎?龍姓的郡望堂號是什麼?龍姓家族有哪些名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姓氏龍方面的基礎知識,供大家參考!
(一)龍姓的來源和歷史典故是什麼?龍姓起源什麼時候?
龍(Lóng??)姓的來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為河南龍氏。
2、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後,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傳兩千多年至漢代,有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於楚,家武陵.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話傳說,御龍氏之後。據《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4、出自古代神話傳說,豢龍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代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
5、出自地名,以採食地為氏。春秋時楚大夫食採於龍(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其子孫有以龍為氏者。
6、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數民族有龍姓:①據《北史》所載,焉耆國(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西南)、西域且彌(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其君王皆為龍氏。②小數民族中有龍姓。在我國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
(二)龍姓分佈地區在哪些地方?龍姓遷移分佈情況怎樣?
宋朝時期,龍姓大約有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西、安徽,這三省龍姓大約佔龍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佈於河南、浙江等省。四川省為龍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龍姓總人口的32%。全國形成了西部四川、東部贛皖兩大塊龍姓人口聚集區。明朝時期,龍姓大約有12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後。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龍姓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人口增長率,這與西南其他民族龍姓的加入有關。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這兩省龍姓大約佔龍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佈於湖北、廣西,這兩省的龍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龍姓人口約佔龍姓總人口的44%,為龍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湘、鄂、桂龍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間,龍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人口的流動由北、西向東南地區遷移,四川和河南地區龍姓人口急劇減少,分別向湖南和江西地區遷移。當代龍姓的人口已近280萬,為全國第八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龍姓人口由12萬激增到280萬,增長了23倍多,龍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這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龍姓人群的漢化有關。宋朝至今1000年中龍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貴州、湖南、四川三省,大約佔龍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佈於湖北、廣東、廣西、雲南、重慶,這五省區市的龍姓又集中了30%。貴州居住了龍姓總人口的26%,為龍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貴州為中心的雲貴川渝、鄂湘粵桂的兩大龍姓人口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龍姓人口由東南部向西部、西南遷移是主流,龍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西移動。龍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黔湘桂、重慶大部、廣東西北、雲南南部,龍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7%,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8%,居住了大約49%的龍姓人群。四川、雲南大部、重慶北部、鄂贛粵大部、海南、福建西部、安徽西南、陝甘南端、蒙黑吉遼四省區連線地區,龍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一o.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7%,居住了大約34%的龍姓人群。
(三)龍姓郡望和堂號分別是什麼?龍姓郡望在哪些省份?
郡望
1、武陵郡,治所在今常德;
2、天水郡,西漢時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時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3、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號
“世師”、“八德”、“經德”、“納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存仁”、“忠孝”等。
1、龍子:春秋時學者,孟子引以為先賢,於《孟子》一書中多處引用其言論主張,如《告子上》:“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滕文公上》:“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均體現了經濟學思想。
2、龍叔:先秦人物,有聖智。見於《列子·仲尼》。
3、龍賈:戰國時魏國將軍。雕陰之戰,敗於秦軍。《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水經·濟水注》引。 [2] 魏長城是我國最早的長城,比秦長城早130餘年。 [3]
4、龍且(龍苴):秦末(楚)司馬、西楚將領。傳說是與韓信軍作戰時,濰水之戰(存疑),中伏而亡。清代《康熙海州志》記載“龍苴王墓,在新壩”(即今連雲港市海州區新壩鎮)。今連雲港市灌雲縣龍苴鎮,近郊有龍苴古城遺址。
5、龍未央:先秦楚國猛士,與石敢當齊名。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6、龍德:西漢梁(今河南商丘南)人,琴師,官至侍中。作《雅琴龍氏》九十九篇,《諸琴雜事》等。
7、龍伯高:東漢京兆郡人,名述。成語“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中的鵠(天鵝)即指龍伯高,事見《後漢書·馬援傳》。為當時賢士,與伏波將軍馬援交好,光武帝時調任零陵太守,食兩千石。今永州市尚有龍伯高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