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康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康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康姓由來是什麼?
(1)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諡號“康”,後人以祖上諡號(或曰封邑名)為氏,是為河南康姓。
(2)東周時期,周定王同母胞弟劉康,“康”為其名,後世子孫取其名為姓,也稱康氏。
2、源於陰康氏。應劭的《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康氏是傳說中女媧的後裔,曾在今陝西商洛一帶建立陰康國。後來,陰康氏演化為“陰氏”和“康氏”。
3、出自漢代西域康居國王子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為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遊牧民族。西魏時建立政權,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於中國的西北一帶。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里”,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據《梁書·康絢傳》所載,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漢代在西域設定都護,那位王子到達中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康居國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其後人以國為氏,是為甘肅康姓。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4、出自匡姓。據《宋史》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2] 湖南衡山有一匡姓,宋太祖在朝時為官,為避諱太祖名,改匡姓為康姓。 [1]
5、少數民族融入漢族姓氏中的康姓也不少,據《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為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遊牧民族。西魏時建立政權,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於中國的西北一帶。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里”,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據《梁書·康絢傳》所載,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漢代在西域設定都護,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康居國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其後人以國為氏,是為甘肅康姓。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2] 如隋唐志交市的大將康鞘列即為其祖偉突厥族;另外金時的女真族納喇氏,清代滿族八旗赫舍里氏,達翰爾祖的華力提氏漢姓為康。還有回、蒙、瑤、羌、朝鮮、彝、土家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姓。
(二)康姓始祖是誰?康姓是誰的後代?
康叔。據《元和姓纂》和《姓苑》等書記載,漢族的康姓,出現於距今大約3000多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於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衛國,管理那裡的殷室遺民,將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固周王朝統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後,諡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後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諡號為氏,稱康姓,康叔自然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三)康姓人口分佈在中國哪些地方?康姓祖籍在哪裡?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國,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衛國定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
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
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
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徵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
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佈地更為廣泛。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臺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臺灣的屏東、嘉南、臺北、苗栗、臺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臺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佈臺灣的每個角落。
康姓在全國範圍內人口較多,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3% 。在中國大陸,康姓人分佈以安徽、四川、陝西、甘肅、山東居多,這5省康姓人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的63%
(四)康姓郡望和堂號分別是什麼?康姓郡望在哪些省份?
1、華山郡:時間是蕭梁時期。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西魏置華州,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清不轄縣。民國為華縣。崇華山郡望者,來自康絢一支,後人依然在今湖北襄陽。
2、會稽郡:時間是中唐時期。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省江紹興)。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來自康日知派支和康希銑派支。
3、東平郡:時間是金元時期。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治無鹽(今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來自康曄、康恭支派,後人依然在今山東汶上、河北雞澤、甘肅隴西武山甘谷一帶。
4、京兆郡:時間是北宋時期。三國魏時置郡名。漢武帝時改右內史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置京兆尹,為“三輔”之首。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來自康國輔一支,後人依然在江西泰和、四川等地。
堂號
1、京兆堂:以望立堂,與京兆郡內容大致相似。
2、東平堂:以望立堂,與華山郡內容大致相似。
3、華山堂:以望立堂。
4、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 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5、晉陽堂(或晉陽郡):以望郡為堂號,乃匡易康氏之總堂號。
6、三省堂:江蘇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7、衡山堂:北宋匡改康一支。
(五)康姓有哪些名人?康姓的名人都是誰?
1、康僧會,西域康居國人,世居天竺,三國孫吳時期僧人,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
2、康子元,唐代經學大師,官至宗正少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
3、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4、唐崑崙,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國人。
5、康與之,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