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姓的起源及分佈地區,姓氏鄢的歷史變遷及歷史名人

鄢姓的起源及分佈地區,姓氏鄢的歷史變遷及歷史名人

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鄢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鄢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鄢姓由來是什麼?

1、源於妘姓,出自遠古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帝顓頊的玄孫名陸終,生有六子,第四子名叫求言。在夏王朝時期,求言的後人被封在鄶(今河南新鄭西北部),當時其族人被稱作鄶人,建有鄶國,國君稱“鄶侯”。到了殷商末期,鄶侯率領族人參加了周武王姬發的滅商戰役,因此在西周初期,鄶侯被周武王重新封在比原鄶國更南部的鄢地(今河南鄢陵),晉升為侯爵,時稱“鄢侯”,他重新建立了鄢國,一般史書稱其為“鄢君”,但魯國太史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仍記載其為“會國”。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鄭武公姬滑突二年,公元前769年),鄢國被東遷而來急於擴充地盤、穩固國體的鄭武公率軍吞滅,其地成為鄭國的鄢邑,史書記載這個過程為“鄭滅鄶”。鄢國滅亡後,在鄢君的後裔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鄢氏正宗。鄢陵地區以盛產臘梅著稱,為國寶四花之一。

2、源於伊祁氏,出自遠古堯帝后裔喦,屬於帝王賜姓為氏。該支鄢氏源於堯帝之後,有一個人名叫“喦”,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勇士。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鄭莊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著名的“鄭攻周之戰”中,因喦曾竭力輔佐鄭莊公在擊敗周王室軍隊時戰功顯赫,鄭莊公特按其名“喦”之諧音賜姓為“鄢”,稱鄢喦,並封賞其居於故鄢國之地鄢邑。鄢喦死後,就殯葬於鄢邑,故而後來的史家將鄢邑稱作“鄢陵”,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境內。在鄢喦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帝王賜姓相傳,皆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由於該支鄢氏是由鄭莊公所賜,邑地又為鄭莊公所封,故源其宗為“鄭邑氏”。該支鄢氏族人自秦、漢以後世代居於四川北部地區,故自謂“川北鄭邑氏鄢氏族裔”。

3、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之後裔,出自遠古顓頊帝后裔祝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西漢文帝時,鄢希巽“易燕為鄢”,為鄢姓來源提供了另一種源流。據文獻《范陽鄢氏重修族譜·安州城伋公世系·一世祖燕伋公》中的記載:“鄢希巽公為燕伋公卅五世孫”。該譜書中所記載的“安州城燕伋公”,就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弟子中排名在第十四位的的燕伋。燕伋,字思,為燕山人,即今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縣城西關水溝鎮燕家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之一。燕伋一生有三次赴魯國跟隨孔子學習,共有十七年。業就歸裡後,他在千陽西關裴家臺設教授徒,傳播孔子思想。在設教期間,燕伋因非常思念恩師孔子,便每日去學堂的後面登高望遠,他嫌立足不夠高,看得不夠遠,便每天都用衣襟撩土墊足,日復一日持續了十八年,日積月累,在其立足之處形成了一座高達十米、底徑三十來米的巨大土臺,史稱其為“燕伋望魯臺”,被後世人們尊稱為“中華尊師第一臺”。據歷史文獻《鄢氏流源總世傳·希巽公世傳》中的記載:鄢希巽,本名燕希巽,字德鳳,為思的第三十五世孫。文獻記載他身高七尺有奇,才識深沉,精通太公陰符及黃石三略。在西漢文帝執政時期,太傅賈誼推薦燕希巽於朝,領兵出擊匈奴有大功,以是承恩賜姓氏錫嘉名,並拜為太原將軍,從此改稱鄢希巽。鄢希巽的大兒子子名叫鄢南雲,字景祥,其性聰敏,精通韜略,在漢元狩中期拜武職,亦繼承父親之業,領兵攻擊匈奴,一直打過焉支山、祁連山,皆獲大捷,蒙恩置邵,賜爵為鄢陵侯。在鄢希巽、鄢南雲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帝王賜姓相傳,皆稱鄢氏。該支鄢氏族人早期居於江西吉水地區,後有遷至臺灣省高雄市,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顓頊帝后裔祝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遠古火正祝融氏的後裔子孫,有在西周初期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者,建有羅國。羅國在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國發動的“攻羅、鄢之戰”中遭受沉重打擊後,即一蹶不振,基本上已無力再與強大的楚國對抗。到了周莊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羅國最終被楚國所滅。楚武王隨後於故羅國之地另置了一個鄢邑,安置依附於楚國的原鄢國貴族及其族人,因稱鄢國,是楚國的傀儡國。當時的羅國殘餘貴族被迫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流域(今湖北枝江),至東周末期又南遷至湖南長沙地區,之後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而留居在新鄢國的原羅國人則成為了鄢國之民,其中後來有以國名為姓氏者,亦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鄢縣尹,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鄢國被鄭國所滅,之後鄢國成為鄭國的附庸國。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發動了著名的“攻羅、鄢之戰”,附庸於鄭國的鄢國被強悍的楚國所吞併,其地被設定為楚國的鄢縣。

6、源於地名,楚國有個貴族大夫擔任了鄢縣令尹,負責管理鄢縣之地,時稱其為鄢將師,在他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管轄之地名為姓氏者,亦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

7、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完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8、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鄢氏,出自歷史上的西域民族,在宋朝時期有改為漢姓鄢氏者,其源紛說不一,因此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今寧夏、雲南這兩地多有回族鄢氏族人分佈。

(二)鄢姓的始祖是什麼?鄢姓是誰的後代?

求言。相傳帝顓頊的元孫陸終的第四個兒子名求言,封在鄶國,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的一地,當地居名時稱會人。會人中有後代在西周時被封在鄢(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建立鄢國。春秋時鄢國被鄭國滅掉,鄢君的子孫仍以國名為姓氏,稱為鄢氏。

(三)鄢姓的遷移分佈情況如何?鄢姓人口地區分佈情況

鄢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亦名列第三百四十位。鄢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鄢氏家族,是來自西周初的鄢國,他們的得姓源流大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鄢氏是由周朝時期以國為氏而得姓,他們的發祥地,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鄢陵縣。根據史籍記載,陸終的第四個兒子叫求言,封在鄶國,又稱會人,會人的後裔,西周時封於鄢,春秋時被鄭國所滅,子孫以鄢為氏。有關鄢氏早期活動的情形,古籍上很少記述。但鄢姓的人物,在上古、中古時代都沒有見記載於史書的,直到明朝,一下子出了好幾個名人,如鄢高、鄢桂枝、鄢鼎臣等,都是著名的好官。鄢姓望居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太原郡(秦置,漢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鄢姓還有一支流源,現寧夏涇源縣惠臺鄉,大約有佰來戶人家,據悉在1871~1875年間從今陝西省彬縣某地因戰亂來此,此地代表人物鄢正國(約1980年左右任寧夏涇源縣縣長)。在遼寧省新民市、內蒙古牙克石市、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山東省青島市、新疆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庫爾勒地區、烏魯木齊市、伊犁地區等地也有常住鄢姓居民。此外,在湖北、湖南、四川、雲南、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均有廣泛分佈。

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湖北省的恩施市、宜昌市、仙桃市、監利縣、鄂州市、天門市、鍾祥市、紅安縣、老河口市、房縣、黃岡市黃梅縣,河南省的駐馬店市正陽縣、南陽市鎮平縣、桐柏縣、信陽市、扶溝縣、光山縣,湖南省的常德市鼎城區、臨澧縣、新化縣、衡陽市、邵陽市新寧縣橫橋村,河北省的南皮縣、滄州市,山東省的鄒平縣、泰安市、濰坊市、威海市、乳山市,江西省的萬安縣、贛州市、吉安市、吉水縣、豐城縣、寧都市、廣豐縣、上饒縣、興國縣、臨川縣、高安市、渝水縣,福建省的三明市建寧縣、福州市永泰縣,安徽省的合肥市、望江縣、懷遠市、蕪湖市、東至縣,遼寧省的瀋陽市新民縣,四川省的巴中市、井研縣、樂山市、瀘州市、合江縣、簡陽市、營山縣,汶川縣,都江堰,重慶市的九龍坡區、梁平縣、大足縣,浙江省的建德市、湖州市、武義市、麗水市慶元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涇源縣,臺灣省的高雄市、臺中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來賓縣,陝西省的漢中市、安康市,貴州省的遵義市、甕安縣,雲南省的昭通市、鎮雄市,黑龍江省的雙鴨山市,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日本等地,均有鄢氏族人分佈。

(四)鄢姓郡望堂號有哪些?鄢姓郡望堂號是什麼?

郡望

1、范陽郡:唐幽州范陽郡,本涿郡,天寶元年(742年)改置。治薊縣(今北京市城西南)。又為方鎮名,本為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亦改為范陽。寶應元年(762年)改幽州節度使,併兼盧龍節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陽縣(原涿縣,唐改)。大曆四年(769年),與固安等縣撲克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2、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堂號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范陽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