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年姓氏的由來是怎樣的?你對姓年起源、年姓氏的來源熟悉嗎?年姓氏的郡望堂號是什麼?年姓氏家族有哪些名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姓氏年方面的基礎知識,供大家參考!
(一)年姓氏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年姓由來是什麼?
1、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襄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齊太公後有年氏。”上古西周初期,軍師太公姜尚助周武王姬發建立周王朝後,受封而建立了齊國,所以又稱之為齊太公。
齊國傳至春秋時期,齊國的君主齊襄公姜諸兒(公元前697~前687年在位),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當太子時,就跟親妹妹艾姜私通。後來,艾姜嫁給魯桓公姬允(姬軌)為妻,不久,魯桓公到齊國省親,這時齊襄公已經繼位,他利用這個機會又跟艾姜在宮中淫亂。後來,這件事被魯桓公察覺,齊襄公怕醜事敗露,就暗殺了魯桓公,但這事還是被齊國大夫、齊襄公的叔父姜夷仲年知道了。
姜夷仲年是齊釐公姜祿甫(姜祿父,公元前730~前698年在位)的弟弟,雖然同樣是齊釐公之後,卻只能稱自己的哥哥為君,他卻並無半點怨言,為了國家的事情任勞任怨、四處奔走,堪稱齊國賢臣,卻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只留下一個兒子姜無知(公孫無知)。當時夷仲年長嘆道:“兄妹淫亂,已無廉恥,今後齊國必有大亂。”於是他辭去大夫之職,回到自己的封地隱居起來,不再過問世事。過了不久,齊襄公果然被大夫連稱等人謀亂殺死,之後立姜夷仲年的兒子姜無知為國君,即齊釐公。可嘆齊釐公繼位僅一個月,又被殺了,再次引起了齊國的內亂。幸好,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搶先繼位的齊釐公之子姜小白非常英明,在管仲、鮑叔牙、召忽等一批賢臣的輔佐下使齊國轉危為安,並迅速強大起來。姜小白就是後來的第一位春秋霸主齊桓公。
傳說,齊桓公認為齊釐公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前朝賢臣、祖父姜夷仲年名字中的“年”字為後代的姓氏,稱年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年氏正宗。年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小白為得姓始祖。
2、源於羋姓,出自元末明初年遇春,屬於音訛改姓為氏。年遇春,本姓嚴,其父為蒙元新附軍一名萬戶,元末鎮守滁陽,在助紂為虐對抗起義軍中被擊斃。年遇春遂避難至安徽懷遠縣,隱居在縣北許家河柘塘村。明朝初期佔籍,遂以當地鄉音訛“嚴”為“年”,為懷遠年氏之始祖。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二)年姓始祖是誰?年姓是誰的後代?
姜小白。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釐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姜小白進宮勸諫,齊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齊襄公的族弟以公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齊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後,雍廩、高傒諸大夫又殺了公孫無知等,準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姜小白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援姜小白繼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齊桓公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把國家大家事委託於管仲,讓其一展才華。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建立霸業,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他建議齊桓公起用隰朋,甯越等五個人,同時懸榜國門,號召國人獻計獻策,招納四方誌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尊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佔領了魯國的遂邑。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的聲譽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故年氏後人奉姜小白為年姓的得姓始祖。
(三)年姓氏人口分佈在中國哪些地方?年姓氏祖籍在哪裡?
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一十二位,望族出懷遠郡。明朝時期,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這新的血液,就出自嚴姓。年姓的望族居懷遠郡。據《明史·年富傳》記載,“年姓本姓嚴,後訛為年。”年姓望居懷遠郡(治所懷遠縣,在今安徽省北部懷遠縣境內;年富墓葬於懷遠縣境內,其後族人一直居住此地至今)。山西太原,陽泉,長治皆有分佈。
今安徽省的蚌埠市懷遠縣,寧夏的鹽池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河北省的保定市,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松江區,青海省的西寧市,香港特別行政區,陝西,臺灣省等地,均有年氏族人分佈。
(四)年姓郡望在什麼地方?年姓郡望是什麼?
郡望
1、懷遠郡:即懷遠縣。歷史上的懷遠縣有二:①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在原漢朝飲汗城置懷遠郡、懷遠縣(今寧夏銀川掌政鄉窪路村),隸靈州管轄,此為銀川設治之始。唐高宗儀鳳二年(丁丑,公元677年),懷遠縣城遭黃河水患沖毀。第二年(戊寅,公元678年),在舊懷遠縣城西唐徠渠東側(今寧夏銀川)築懷遠新城,為後來銀川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②在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早在唐虞時代,懷遠就是塗山氏國的聚居地,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南宋寶祐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均屬淮南西路;南宋鹹淳七年(辛未,公元1271年)置淮安軍及五河縣,轄今五河縣,屬淮南東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均屬安豐路濠州;今固鎮縣屬宿州,五河縣屬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367年),濠州升為臨濠府。明朝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鳳陽縣。臨濠府先後改為中立府、鳳陽府、宿州及懷遠、靈璧縣、五河、鳳陽各縣均屬鳳陽府所轄。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鳳陽五縣分領。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將宿縣地區懷遠、固鎮、五河三縣劃歸蚌埠市管轄。
1、懷遠堂:以望立堂。
2、恭定堂:年富諡號為恭定。
(五)年姓家族名人有哪些?年姓歷史名人簡介
2、年羹堯:漢族(1679—1726),字亮工,號雙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任瀚林院庶吉士,在國史館修撰功臣傳,後任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