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家規、祖訓族譜等,都是深刻體現傳統與傳承意義的民族精髓;可如今,怕是大家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弄不懂自家血緣的演變。為了能更好的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將為大家講解姓氏文化相關知識,以便大家更好學習瞭解自己的姓氏,今天就來看看寇姓起源的姓氏知識。
(一)寇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寇姓由來是什麼?
寇(Kòu)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以官名為氏。上古周朝時,昆吾人的後人蘇忿生為周武王司寇,其子孫以官名為姓,相傳姓寇。
2、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為氏。古代春秋時,衛康叔為周司寇,支孫以官為姓,亦相傳姓寇。又春秋時衛靈公的兒子公子郢的子孫為衛國司寇,其後人以寇為氏。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的姓氏有寇姓:
①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演化過來的,鮮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後後漢化時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為姓。
②又遼東烏桓族有寇姓。
(二)寇姓的始祖是什麼?寇姓的祖先都有誰?
蘇忿生。關於寇姓,《世本》上說,衛靈公之子郢的子孫,因擔任衛司寇一職,便以官為氏,姓寇。(司寇的官職,設於夏殷,專門負責掌管刑獄方面的事務,相當於現在的司法官。到了春秋時代就沒有了這一官職)。《姓氏考略》和《姓譜》也指出,衛康叔任職周司寇,他的子孫以官為姓。而《元和姓纂》上則認為,周有蘇忿生擔任司寇一職,子孫以官為氏。另外《魏書・官氏志》說,寇氏是由後魏古口引氏改成的。寇氏,根據歷來的姓氏學者的考證,正是由司寇這種官職而“以官為氏”得姓而來的。寇氏組織儘管複雜,但是長久以來,卻一直稱盛於上谷昌平,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昌平縣一帶。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大荔縣)。寇氏後人尊蘇忿生為寇姓的始祖。
(三)寇姓遷移分佈在哪些地方?
寇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出自先秦時,各朝都設定了司寇這一官職,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司寇氏多為擔任過司寇的人的後代。司寇氏後來簡稱為寇氏。寇姓的起源與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簡化而來的,而司寇氏源於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蘇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從鮮卑族演化過來的,鮮卑族中有口引氏,後漢化時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為姓。
1、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2、上邽郡【上邽(讀作:guī)】:亦稱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3、河南郡:今河南省。
4、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5、上黨郡:今山西省長治市
6、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1、馮翊堂:以望立堂。
2、上邽堂:以望立堂。
3、河南堂:以望立堂。
4、上谷堂:以望立堂。
5、上黨堂:以望立堂。
6、東海堂:以望立堂。
(五)寇姓宗祠通用對聯有哪些?百家姓寇姓物件集錦
1、〖寇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姓啟司寇;望出上谷。――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國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潁川異政;萊國孤忠。――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初上谷昌平人寇恂,字子翼,世代為地方豪強。劉秀佔據河內,任他為河內太守,負責轉輸軍需物資。又歷官潁川太守、汝南太守。後隨劉秀出徵經過潁川時,百姓攔著路懇求:“願從陛下那裡再借寇君一年。”於是,被留下撫慰百姓。後來,圖形繪於雲臺閣。下聯典指北宋政治家寇,字平仲,華州下部人。太平興國年間進士,景德初年任宰相,當時遼兵南侵,他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抗敵,促使真宗親自到澶淵督戰,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封萊國公。著有《寇萊公集》。
潁川留撫;萊國孤忠。――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寇恂從光武徵潁川盜,賊平,百姓遮道曰:“願從陛下復借寇君一年。乃留鎮撫之。”下聯典指宋寇準封萊國公(見上聯)。
植竹遺愛;還結清操。――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寇準事典。下聯典指北周・寇?y事典。
2、〖寇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流月揮金戈;驚風折寒木。――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唐代兵部侍郎、詩人寇??《度塗山》詩句聯。
3、〖寇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三千世界談笑裡;百萬貔貅杯酒中。――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湖北省巴東縣寇公(準)祠聯。寇準任縣令時的官府建築以及宋人為紀念寇準而修建的寇公祠遺址基本儲存完好。這些遺址規模大,佈局嚴謹。寇公祠遺址上發現了許多極具宗教色彩的圓雕獸首。舊縣坪遺址還發現了建於六朝時期的城牆和官府,比宋代更加壯觀。另有一段長約24米的用花紋磚砌成的牆壁,數排排列整齊直徑在1米左右的圓坑以及用方磚壘成的正方形祭臺,使古巴東城再添神秘。
好向上天辭寶貴;卻來平地作神仙。――宋・魏野撰國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宋代文學家魏野贈寇忠愍(準)聯。
4、〖寇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揭眾名於縣門,歡輸逋賦;植雙柏於官署,愛比甘棠。――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北宋大臣寇準,字平仲,下?人(見上題頭《三、歷史名人》介紹)。
識量非凡,布興學勸農善政;文武俱備,長牧民御眾高材。――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寇俊的事典。寇俊,字祖俊,昌平人。累官梁州刺史,入關拜秘書監。興學勸農,有惠政。下聯典指東漢雍奴侯寇恂的事典。寇恂,字子翼,昌平人。初為郡功曹,後拜偏將軍,先後歷河內、穎川、汝南太守。經明修行,人稱長者。卒諡威,圖形雲臺。
北門資鎖鑰,寧止賑災恤患;中士借循吏,世傳臥轍攀轅。――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寇準,景德元年拜相,力排眾議,促使宋真宗御駕親征契丹於澶州,訂“澶淵之盟”,大振宋室聲威。下聯典指東漢,寇恂事典。
寇準:字子翼。東漢上谷郡昌平縣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寇封:即劉封,劉封本是羅侯寇氏之子,被劉備收為養子,東漢末年長沙(治今湖南湘陰)人,蜀漢昭烈帝劉備義子。有武藝,性格剛猛,氣力過人。隨趙雲、張飛等掃蕩西川,頗有戰功,而後又統領孟達攻取上庸,深為劉備信任。但是後來關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劉封不從。而後又侵凌孟達,迫其降:魏。孟達與魏徐晃共襲劉封,並勸劉封投降,劉封不降,又遭部下叛變,敗歸成都。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賜死劉封,劉封自裁,劉備深表痛惜。
寇俊:(約479~約561)南北朝魏官員。字祖雋。昌平(今山東曲阜南)人。永安二年(529年)出為梁州刺史,鼓勵農民大力發展農業,安定社稷。大統三年(537年)為洛州刺史。逾二年(約東魏興和元年以後),拜為秘書監(國家圖書館官員)。時東魏始建國,圖書多散佚,他下令設令史一職,抄集經籍,按經、史、子、集分部搜列,群書稍備。武成元年(559年),選為驃騎大將軍,進朝與帝面敘洛陽故事。諡號元。
寇泚:唐代中宗朝為長安尉。張仁願在朔方,奏用分判軍事。開元十三年,帝自擇刺史,寇泚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賦詩祖餞詩一首。
寇準: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詩人。華州下邽人。為人剛直,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赴汴梁(開封)會試,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官至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南侵,準任同平章事,力排眾議,他力主抗,反對南遷,並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督戰,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為王欽若等所讒罷相。天瘩初年復相,封萊國公。又被丁謂等排擠降官。後貶死雷州。終年62歲。仁宗時追贈中書令,諡忠愍。著有《寇忠愍公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