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起源及發展歷程,中華姓氏命名規則及發展特點詳解

中國姓氏起源及發展歷程,中華姓氏命名規則及發展特點詳解

中國姓氏文化的起源形成是什麼時候?中華姓氏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姓氏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中國人的姓氏文化,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我們一起看下。

一、中國姓氏的起源和發展經歷哪些階段?

中國姓氏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姓氏萌芽階段。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儲存著漢族和少數民族圖騰(Totem)信仰的紀錄。所謂圖騰,是指上古時期人們認為每個氏族部落與某種生物有著親緣關係,或跟某種無生命的物體有著特殊的聯絡,初民們把這類生物或物體視為整個部落的祖先、象徵物、庇佑者。中國的姓氏萌芽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中。

第二階段:姓、氏、名分化形成階段。

姓氏表示血緣關係的世系群的稱號,它起源於母系氏族。從“姓”的本身可以看出,它有“女”和“生”兩個字構成。氏則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於父系社會,也就是族號。

第三階段:姓氏合一階段。

戰國時期,由於舊的宗法制度的瓦解,人們的個性意識有了提高,出現了姓氏逐漸合一的現象。上指君主,下至平頭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

第四階段:姓名充分發展階段。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獲得充分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

1、姓氏的數量超大規模的增長。根據黃帝和炎帝的傳說,皇帝之子十二姓,炎帝之子四姓。從那時起,到唐太宗詩高士廉重修、李義府修改的《氏族志》錄有235姓,到了宋初,廣為傳誦的《百家姓》錄有503個姓。明代人吳沉編的《皇明百家姓》共收有1968個姓。清代則更多。

2、少數民族姓氏的漢化。之所以姓氏大規模的增長,少數民族的漢化是一個重要原因。從魏晉到明清,是少數民族大規模融入漢族的過程,漢族統治者透過賜姓、改姓或其他行政手段使得少數民族姓氏漢化;也有少數民族在接受漢文化過程中主動改姓;另有少數民族為適應時代和環境改從漢姓。

3、等級制在姓氏中逐漸佔重要地位。魏晉之後,受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人們把姓氏的高貴、血緣的純正作為選官授職和聯姻締親的重要標誌。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在堅持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進行了一次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改姓運動。在這一項改姓運動中,他把漢族中的盧、崔、鄭、王定為一等姓氏。唐初時,唐太宗將崔、盧、李、鄭作為高等姓氏。在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經唐太宗批准的《氏族志》把293個姓評為九等。這種將姓氏劃分等級的做法一直延續到明清。

第五階段:實名與虛名分化階段。

如果說,姓氏發展的第四階段是社會生活充分發展的結果,那麼,當社會出現了具體情況,譬如,清代統治者製造的“文字獄”;明代統治者為了鎮壓不同政見者而進行的特務統治(“東廠”)。一部分政治家、文化人根據不同情況,運用虛名抨擊時政。這種虛名包括筆名、化名等等。現代社會使用的網名,也屬虛名之列,當然其原因與明清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二、中國姓氏文化如何分類?

中華姓氏,分為兩大類:

1、單姓:只用一個字的姓。與複姓相對。如:”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2、複姓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複姓的來源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中華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7個(如: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韝)、十字姓1個(即:夥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三、中國姓氏命名規則是什麼?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為氏。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常見姓。

3、以邑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春秋晉國荀林父之弟采邑於智(今山西永濟市),其後則為智氏。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如尹、魏、韓等。

4、鄉亭之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居地為氏。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是以東門為氏。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先人字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姓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其他如高、刁、公、施等。

7、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 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官職為氏。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裡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職業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少民漢化。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等。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于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于。

11、諡號為氏。如戴、召等。

12、賜姓改姓。如唐朝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明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姓因避諱改為常氏;漢明帝諱”莊”字,凡姓莊的都改姓嚴。

13、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複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複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四、中國姓氏發展有哪些特點?

第一,開放性。所謂開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擴大以及名字系統內涵的完備和豐富。由於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在社會的發展過程,在各民族的融合程序中,姓的數量幾乎是跳躍式地增長。炎黃時期為16姓,唐代姓的數量是293個,宋初的姓是503個,明代的姓最多達2635個。到了現代,據最新資料統計,中國的姓共有11969個(其中有些姓氏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不少消亡的)。其中單字姓是5233個,雙字姓為4329個,三字姓為1615個,四字姓為569個,五字姓為96個,六字姓為22個,七字姓為7個,八字姓為3個,九字姓為1個。另一個方面是名字系統的日趨完備和內涵的漸趨豐富。古人對人的稱謂,除名字之外,還有號,大致可分為自號、別號、法號、室號、綽號、諡號等。姓氏和名字系統的各個部分各有其作用,姓用來明血緣,氏則別貴賤;字的作用是正體,“字以表德,號以美稱”。這種名字系統最早形成於商和西周時期。

第二,等級性。最早給姓氏打上人為印記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強制的手段使自己的鮮卑族兄弟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至少表面漢化的過程。而且還進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項是姓氏改革,拓氏(元)宏將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並且給每個等級制定了標準。在拓拔(元)宏開了先河的情況下,以後,誰掌握政權,誰的身份就高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了唐代,李世民直接下詔,將原本第二等級的李姓,提升為第一等級,把王姓擠入第二等級。以後歷朝君主基本如此。這種姓氏的等級制,造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現象,譬如改姓、賜姓、諱姓等。這些所涉及到的姓氏絕對不在少數,拓拔(元)宏的姓氏改革就牽涉到一百多姓氏。

第三,地域性。所謂地域性是指在全民族的範圍內,姓氏往往按地域分佈。例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李(隴西、趙郡)、崔(清河、博陵)、盧(范陽)、鄭(滎陽)、王(太原)。人類學家、文化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文中,曾經引用過他的朋友羅伯特·哈特給他的信說:“在中國許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莊,全村只有一個姓。比方說,在一個地區見到三個村莊,每一個村住三千人。第一個村莊全姓馬,第二個村莊全姓楊,第三個村莊全姓牛。”這種現象在中國極為普遍,這種自稱村落的姓氏帶有排他性。

第四,多源性。所謂多源性,是指在中國的常見姓氏中(按照國家自然基金會研究劃定:人口占0.1%的姓氏稱為常見姓氏,現有129個。占人口總數87%),大多數有多個源頭。這種多源性,既說明中華民族姓氏的豐富多彩,又給梳理姓氏的源流帶來極大的困難,由此更加證明我國姓氏文化的源遠流長。

第五,時代性。人的名字中往往散發著時代的氣息,這是時代光芒的折射。漢代人的名字多用勇、超、雄、固等,反映大漢雄豪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塘人喜歡排行相稱,就是當代皇上唐太宗,可稱之為二郎,這種習俗表現唐代是一個豁達寬容、自由寬鬆的社會風氣;宋人多山用老、叟、翁,這同當時社會對老人優厚有關;現代人則更為明顯,子女的名字寄託著父母的理想和希望。

五、中國姓氏文化有什麼影響?

1、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2、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

3、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蒐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資料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佈,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係、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4、立足於姓氏文化,有很多延伸產品,關公坊·中國鑑藏級姓氏文化酒立足於姓氏文化,融合關公文化、酒文化、瓷器及書畫藝術,將姓氏文化、酒文化、瓷器及書畫藝術等融為一體,只為姓氏尊榮專屬定製,彰顯收藏者的主人身份和氏族尊貴,極具禮品及收藏價值。適用於送朋友、送合作伙伴、答謝客戶、送長輩、節日拜訪、生日祝壽、婚慶喜宴、個人收藏等。

中國姓氏文化,不僅直接地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而且也形象地記載了中華民族交流融合、生成生長的歷程。回顧中國姓氏文化史,可謂浩瀚無垠、頗為壯觀。每一個姓氏背後,都有年深月久的歷史和極其豐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