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就帶大家瞭解下,關於文姓氏起源歷史及其他相關的知識,文姓的來源起源是什麼?文姓的始祖和文姓家族遷徒分佈情況,讓你對文姓氏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文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文姓最早出自姬姓,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 周朝建立後,武王追諡父親西伯為周王,後人有以此諡號為氏者,尊周文王為得姓始祖。 文姓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和南方,總人口大約有204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5% ,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07位。
(一)文姓來源歷史和典故是什麼?姓氏文由來是什麼?
來源有五:
1、出自於姬姓,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於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藉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藉口將西伯囚禁,後釋放。西伯歸周後,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併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後,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諡西伯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中有以他的諡號“文”為姓氏的,稱文氏。是為陝西文氏。
2、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後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是為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後。根據有關資料所載,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嶽之苗裔文叔於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於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4、出自(女為)姓,為(女為)滿之裔孫,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後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後諡號文子。其後人也有以“文”為氏的,是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諱改姓。五代後晉時,為避晉高祖石敬塘之名諱,“敬”姓改為“文”姓。如宋代文彥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時)皆為敬姓。文姓分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文氏族人播遷於江淮一帶。春秋末年,楚國人文種,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西漢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都守,對當地文化發展有貢獻,其後代有一支在四川發展繁衍。西漢至三國時期,居住在河南的文氏,主要分佈在開封、南陽、永城、固始等地。固始縣東南有文古城遺址,出土有漢代文物,傳為文姓族人世居之地。唐代以後,文氏在全國分佈較為廣泛,並稱盛于山西和江南。據考證,文姓在中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中居於第100位。近新加坡等國有文姓華僑。郡望堂號堂號:信國堂、正氣堂: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範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
(二)文姓的始祖是什麼?文姓的祖先都有誰?
商朝末年,居於渭河的周族逐漸強盛,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藉口殺了姬姓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商王文丁後又找藉口將西伯囚禁。西伯歸周後,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併了虞、芮、黎(今山西省長治)、崇(今河南省嵩縣)等國,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西伯在位五十年。周朝建立後,武王追諡父親西伯為周文王,後人有以此諡號為氏者,尊周文王為得姓始祖。
(三)文分佈在中國哪些地方?文郡望和堂號分佈是什麼?
春秋時,文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一帶,戰國時,文姓已經播遷到江準地區。兩漢時,文姓西進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過長江。唐朝時文姓已經出現在兩廣地區,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後,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
宋朝時,文姓大約有18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3%,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30%。文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四川、江西,這三省文姓大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廣西。全國形成了北部晉豫冀、南部江西兩塊文姓聚集地。
明朝時,文姓大約有1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要分佈在北方的文姓。文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四川、江蘇四省,大約佔文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廣東、山西、湖北、廣西、陝西。江西為文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23%。宋、元、明時期,文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文姓聚集區。在600年間,文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
(四)文姓郡望和堂號分別是什麼?文姓郡望在哪些省份?
1、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堂號
文姓的堂號有許多如六義堂、雁門堂、信國堂、正氣堂等,其中多與信國公文天祥有關,實則因為後人崇敬和緬懷文天祥。
1、雁門堂
大約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時,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諡(文)為姓。是為雁門文之發祥。其後人以其邑地名為堂號,此堂號為雁門文氏的大堂號。而隨著文氏族人不斷遷徙繁衍,由此衍生出各個小宗祠堂號。除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區文姓人以雁門堂為堂號,大部份地區家譜所載記的是小堂號。
2、正氣堂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宋朝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南宋末代右丞相文天祥不幸在廣東五坡嶺被蒙古鐵騎俘獲,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殺,一共在元大都(北京)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創作《正氣歌》,該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了文天祥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開卷點出獄中有“水、土、日、火、米、人、穢”七氣,而文天祥說要“以一正氣而敵七氣”,歌中吟道:“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乃千古絕唱。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不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後來,文氏族人為緬懷天祥公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便以此詩名為堂號。今廣東省,廣西,香港,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文氏均用此堂號,其中多為天祥公繼嗣之後代,或天祥公兄弟之後代。 [9]
3、信國堂
4、六義堂
5、化蜀堂
6、在茲堂:在茲出自“念茲在茲”,《尚書·大禹漠》:“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今萍鄉市陂頭村文氏所用之堂號,其意為思念和感恩先祖功德。
7、蔚起堂:蔚起,蓬勃興起,清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譽麾蔚起,諸生之誦法彌殷矣。” 用於宗堂,其含義是希望子孫後代綿綿無盡。湖南攸縣寨裹文氏,先祖文翁,廬州人,仕西漢,裔孫時,字春元,後唐同光間宦居江西永新。始遷祖震,字向離,北宋後期授教於攸縣寨裹。該支現用此堂號。 [9]
8、瞻麓堂:麓林屬於山為麓;瞻麓,瞻望高山,其意是敬仰先祖之功德。湘潭鹿嶺文氏現使用此堂號。遷吳始祖時,字春元,後唐時宦居江西。十九世孫鬱商,字厚朴,居江西永新,為永新始祖。其子輅,字邦器,號周潮,明洪武間遷居湘潭鹿嶺,是為始遷祖。
9、敦本堂
敦本,注重根本。水之清淨在源,木之繁榮自根,作為文氏族人不要忘記了自已的根本。湖南醴南芷泉文氏用作堂號,始遷祖美濟(字鳳亭),原籍江廬陵淳化鄉富田村(今吉安市富田鄉文山村),先遷臨江(今樟樹市)新幹黃山,又於元末再遷醴陵芷泉嶺。
10、奉思堂
奉先思孝,發揚傳統孝德文化。孝德文化以生命論為本質,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表現為孝敬父母、慈愛子女、夫愛妻順、友愛兄弟、孝心愛心、和睦溫馨。時至當今,撫今追昔,構建當代和諧社會。今湖南長沙楊林文氏七房所用,始遷祖丙三,襲祖業居江西吉安廬陵縣固塘富田,明初洪武戊申(1368年)徙湖南長沙府善化縣楊林沖檀木觜。
11、三山堂
湖南長沙楊林文氏敬房這一支以此為堂號,三山堂,取自本支先祖名諱。
(五)姓氏文的家族名人成就簡介, 文姓家族名人都有誰?
文種,春秋時楚國人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文翁(前156-前101),廬江舒人,西漢循吏,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
文丑,東漢末年袁紹將領。
文欽,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文欽仕魏時官至前將軍,拜揚州刺史。魏正元二年(255年)起兵討司馬師,兵敗後投奔吳國,吳國授予幽州牧,封譙侯,鎮北大將軍。
文彥博,北宋宰相,政治家、書法家。前後任事約50年之久,封潞國公。 [16]
文同(1018-1079),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四川綿陽鹽亭縣)人。北宋畫家、詩人,蘇軾表兄弟。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學家。所作《指南錄》可謂為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為世所傳頌。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徵明(1470-1559),明代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詩文書畫皆工,尤精於畫,江南四大才子與吳中四才子之一,吳門書派與吳門畫派的實際領袖。
文彭,明代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明經廷試第一,授秀水訓導。官國子監博士。工書畫,尤精篆刻,能詩,有《博士詩集》。
文嘉(1501-1583),文徵明次子。官和州學政。工詩文書畫,繼承家學。著有《和州詩》。
文震孟(1574-1636),明代官員,書法家,文徵明曾孫。年五十始成進士。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文震亨(1585-1645),文徵明曾孫。天啟五年(1625)恩貢,崇禎初為中書舍人,給事武英殿。書畫鹹有家風,山水韻格兼勝。明亡,絕粒死,年六十一,諡節愍。
文伯仁(1502-1575)文徵明的侄子,擅長畫山水、人物畫,山水畫仿元代王蒙,筆力遒勁,巖巒鬱茂。
文從簡(1574—1648),明代畫家,文徵明曾孫。
文俶,明代女畫家,文從簡女,文徵明玄孫女,精於花草蟲蝶畫的創作。
文祥,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正紅旗人。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後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
文廷式,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援康有為發起強學會。戊戌變法發生後,東渡日本。著有《雲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文康,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後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於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