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族人遷移原因有哪些?孫姓祖籍在什麼地方?

孫姓族人遷移原因有哪些?孫姓祖籍在什麼地方?

姓氏孫姓族人遷移在什麼地方?孫姓主要分佈在哪些省份?孫姓遷移經歷了多少朝代?孫姓由來已久,姓源浩繁,據史書記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孫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2位。接下來易師匯姓名文化網帶大家瞭解下孫姓姓氏遷移情況?

一、孫姓族人遷移原因有哪些?孫姓祖籍在什麼地方?

1、是朝廷指定地點的遷徙方式。

最為典型的是《仙源峴陽孫氏族譜》中記載的,其族源出山東青州,屬樂安孫氏。其始祖孫萬詧(cha)在唐乾符間(公元874—879年)官任眉州判官,遂佔籍四川眉州萬金鄉。其子孫熙人先官任督徽宣道,遂遷居安徽宣州。其卷首“歷朝勳臣”最後記載:約在唐朝末年,其祖先孫“萬民,官河南太守,佔籍。”……萬修,任湖廣尉,佔籍。萬善,任福建,佔籍。萬壽,任浙江團練使,佔籍。萬疆,任北燕尹,佔籍。萬冀,任山東,佔籍。萬邦,任鳳陽,寓居附籍。萬顯,任山西同知,居山西。萬品,任上元縣簿,得民心,佔籍。

另外,明代的軍籍移民,應屬戍邊類別,人數高達100多萬之巨,乃至成為孫氏定居雲南、廣西一些邊遠地區的主要源頭。判刑流放也或可導致其家族的被迫遷居。如李興盛《中國流人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雲南黑鹽井灶丁流人名錶》中有:青州(今山東益都縣)人孫吉,曾官禮部郎中;《蘇州府志》卷100,所記載清代北闈科場案,常熟人孫暘,“科場事發,為人牽連”,判與妻子父母兄弟整個家族流放上陽堡(今遼寧開源縣東)。雲南《鶴慶縣誌》記載,當地漢族孫氏,祖籍浙江餘姚,始祖孫齊賢,於明洪武初以糧役謫戍鶴慶,至今已傳21世,在縣內分佈好幾個鄉鎮。

2、是戰爭、天災等社會動亂時期的難民、流民潮。

它多數是發生在改朝換代的混亂歲月,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之際,有大批中原百姓南遷,如在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唐朝後期至五代,北宋和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自然災害產生的流民,在明朝中期數量很大,北直隸、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湖廣、浙江、福建、雲南等地區尤為嚴重。

3、乃家族或個人主動進行的覓地墾荒、入城經商等緣由的遷居行為。

覓地墾荒主要發生在一些邊遠地區,如明末清初,客家人從皖南、贛東、閩西遷至湖南、四川及廣東中部、南部,並逐漸遷往臺灣和海南島。清朝又從河北、山東往東北的大量闖關東移民。如《民國人物碑傳》中孫獻庭碑記,其先祖為直隸(今河北)衡水縣人,在清康、乾年間,移民奉天,遂卜居今遼寧昌圖縣西甘溝子村。現代文學家孫常敘家族的祖籍在永平府樂亭縣(今河北樂亭縣),祖上在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逃荒到吉林。商業移民,明代安徽徽州府約有30萬人外出經商,有一半以上商人落籍他鄉;蘇州一帶商人和手工業者外涉也不少,兩地都是孫姓聚居之地。如《民國黟(yi)縣誌》記載,清末,黟縣古築人孫燮(xie)在漢口經商起家,而孫光祖去江西饒州(今江西波陽縣)經營西洋鐘錶生意。其他如明代中葉,山東莒縣人孫鏜來上海松江經商,後見倭寇猖獗,便返還家鄉,散財募勇,組織義兵,再至松江抗倭,後戰死,埋骨上海。清初詩人孫枝蔚,乃三原(今陝三原縣)人,明亡時,離家南下,因明清時揚州鹽商出名之故,至江都(今江蘇江都縣,揚州市北)作鹽商,後來又棄商讀書,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舉博學鴻詞,自陳衰老,不應試,離京客遊四方。清代上海黃渡人孫時節,從事海上貿易,往返於滬閩之間,遂成鉅富。

二、孫姓遷移路線及方向詳解,孫姓族人遷移到了什麼地方?

在第一類遷徙中,統治者主要將民戶充實京畿或墾荒戍邊。

第二類遷徙中,由於歷史上有數次大規模的南遷運動,所以向南方的感覺較濃。南方的孫氏族人在唐宋以前是很稀少的,透過東漢末年、西晉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以及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都有不斷的南徙浪潮,一些孫姓家族自然隨南遷的人群移居閩贛,乃至廣南。如《秋洲孫氏宗譜》自稱是山東樂安孫氏之後,其祖上先由山東遷往浙東,又遷徽州黃墩(今安徽歙縣境內),再遷樂平(今江西樂平)諸鄉村,最後定居秋洲(樂平市鎮橋鎮)孫家村,遷徙路線較為典型。流民與難民的遷徙方向是多元的。如西晉永嘉之亂時,山東樂安孫氏有一支北移徙居昌黎。因為當時昌黎在慕容鮮卑部的統治之下,境內教於農桑,頗為平靜,便成為民眾避難的去處。

第三類遷徙中,主要是大家族、宗族的綿延擴散,如山東樂安孫氏有往南、西、北的多條遷徙路線,遷往浙東、河北、山西、東北、江南諸地。同時,外遷的家族也時會再返回故土。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許多家譜記載,樂安孫武來武國為將,其子孫明定居浙江富陽,而其後裔東漢天水太守孫夐(xiong)又遷回山東青州。

三、孫姓遷移結果如何?孫姓主要分佈在哪些地方?

今山東廣饒縣樂安孫氏族人孫子平所藏《孫氏族譜》記載了其族系分支外徙的情況,遷往地有沂水縣、博山縣、益都縣、平陰縣、萊蕪縣、臨腒縣、蒙陰縣、淄川縣、郯(tan)誠縣、歷誠縣等,幾乎遍佈山東各地。另有陝西三原縣賀段莊、甘肅正寧縣雒家溝和山河鎮、甘肅安化縣黑河川、山西伊川縣和岳陽縣、河南壽州及天津等地。

山東《鄄(juan)城孫氏樂安世譜》記載,為孫臏後人,五代時曾被驅逐到山西洪洞地區,金末元初才得回故鄉。其後裔分佈:山東鄄城、鄆城、菏澤、定陶、鉅野、新鄉、嘉祥、梁山、濟寧、兗(yan)州、陽穀、壽張、萊州、青州、臨沂、薛城,及河北昌黎、棗強、大名、清河,江蘇徐州、豐縣、沛縣等地。

然而就實際運作中的具體情況而言,卻是相當錯綜複雜的。如浙江富春孫氏的後裔不但遍佈江、浙、皖、贛地區,甚至走的更遠,如孫皓家族北遷河南洛陽。贛南的《德安孫氏宗譜》,以東吳孫氏為源頭,其後裔已達湖北、陝西、四川、河南諸地。山東《富山孫氏譜書》稱,晉滅東吳之際,東吳孫氏族人中有一支渡海遷居三韓(馬韓、辰韓、弁韓,今朝鮮半島)。唐貞觀年間,與高麗發生戰爭,有該族孫氏兄弟八人為避難,再渡海回遷登州府福山(今煙臺市福山區),具體的定居地後稱為“八家口”,其後裔今散居於昌邑、萊陽、濰縣等膠東一帶。

前述浙江餘姚孫境宗族以冀州(今河北冀縣)人孫嶽為始遷祖,也就是說它是一支由北方的河北遷往南方浙江的孫氏宗譜。到明朝,有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玉田孫氏宗譜》記載,明永樂初年,浙江餘姚孫境家族的孫文禮在朝為官,因隨明成祖遷都北京,家族便卜居順天府薊(ji)州之玉邑城(今河北玉田縣城)。隨著時間的推移,家族不斷繁衍,其後裔又分遷周圍的小宋莊、小孫莊、孫各莊諸地,今已發展到1300餘人。這支從河北南下浙江的宗族,部分血脈在數百年後又回到了出發地河北。

尤其是北方許多地方都屢遭戰爭的毀滅性打擊,特別在蒙古騎兵的屠城蹂躪後,往往荒無人煙,其土族姓氏的變遷甚或有滄海桑田的感嘆。如河南衛國孫氏第二故鄉的汲郡一帶,元代時人口損失慘重,明初不得不大量遷入移民。山東西部地區也難免戰爭浩劫,如民國山東《濟寧縣誌》謂:“濟寧於古,其地則魯,去曲阜不百里,而先賢遺蹟若任氏、高氏、樊氏、顓(zhuan)孫氏,多出於其鄉。……元季亂後,土著無多,人民率由山東遷徙來此者,而潘氏、李氏、孫氏,尤為望族。”明初,由於山東東北部和河北、山西諸地移民的遷入,孫氏遂為望族。

山東半島東部地區,如民國山東《萊陽縣誌》也說:“以氏族言,隋唐前無論矣。宋慶曆間趣國四題名碑所載六十五姓,今可知者,四姓已耳。夫此六十一姓者豈盡轉徙流離或喪亂滅絕,或譜牒損失,皆弗明矣。又況碑所弗載者乎?”可見,隨著歷史的變遷,各地家族遷徙、毀滅等變化之大,實在是令人驚詫不已。

餘姚孫境宗譜》“分遷記”有謂:“天下孫姓三大派:在湖北、淮南者為羋孫,楚相孫叔敖之後;在河南、山西者為太原孫,衛武公之子惠孫之後;從山東散居吳越者,為樂安孫。”此說只是根據孫氏起源的三支主幹所在地域而提出的一個概論。在兩千多年的遷徙變化中,三大派之間早有互相穿插滲透,還有其他損失源頭的加入,致使同一地區各孫氏家族往往有不同的世系淵源,各源流交叉分佈,已不存在清晰的宗派區域之劃分。